广州市环境保护 “十一五”规划(15)
时间:2020-08-24 03: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积极开展河道淤泥在建材行业、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资源化利用,使河道淤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25%左右。对于污染较严重的河道淤泥经干化稳定化处理后,送卫生填埋场填埋处置。 7. 开展建筑垃圾多元化利用 加强建筑余泥渣土管理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为减少建筑垃圾乱堆乱放、随意倾倒等问题,应将建筑垃圾统一纳入城区监管体系中。同时,政府给予引导和扶持,鼓励企业进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广州市建筑垃圾综合处置场(4000立方米/日),构建初具规模的建筑垃圾处置网络。 (六) 大力开展生态建设与保护,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重视城市生态空间和发展空间的协调和优化。城市生态体系的构建,不仅强调区域生态体系的保护,而且强调区域生态资源的高效高质利用。通过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发展空间的协调,逐步按城市生态功能结构来构建城市发展的主骨架。城市生态建设,重要的是提升城市要素的生态功能,通过生态功能的提升和城市建设的融合,形成城市的合理空间格局,实现城市发展和生态提升的双赢。 1. 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对严格保护区和重要生态系统功能控制区进行保护抚育和自然恢复,对连绵的山体加强维护,沿江河干流、交通干线和城市发展轴建立生态廊道,优化水环境安全格局,保护和培育城市绿核,强化城镇建设的生态调控,构建起城市生态安全体系。 2.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 高度注视外来物种的安全性问题。第一,要注重外来物种种类的选择,加强对外来物种种类引进的控制,尽快研究制订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规范物种的引进,同时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第二、海港、空港应加强外来物种的检测,建立相应的外来物种入侵的动态监测系统;第三、要注意入境船舶压舱水对区域的生态安全的影响,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压舱水危害的宣传教育,并通过加强前期管理、合理安排船舶到港后对其实施必要监督和处理,完善压舱水的监督及卫生处理机制。 3. 青山绿地工程建设 (1) 加快城区绿化建设,努力构建生态园林城市 在中心城区604平方公里以内,新增绿地22平方公里;在604平方公里以外的建成区新增绿地14平方公里。按照“一环、两带、三网、四片、五组团、六新城”的建设思路,推进城区绿化配套建设,营造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融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 抓好城市公园、城市绿化广场建设。重点建设瑞宝生态公园、东风生态公园、增步公园二期等15个公园。建设大元帅府广场、港湾广场等15个城市绿化广场。 搞好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周围绿化。对56个亚运场馆、南沙开发区、大学城、科学城、生物岛、国际会展中心、新机场周边、新铁路客运站周边、珠江新城、白云新城、广州新城和金沙洲等新城区,高标准进行配套绿化建设,绿地率不低于40%。 抓好水系绿化景观带配套建设。结合珠江和河涌水系整治,配套建设绿化工程,将珠江两岸建设成为“江城一体”的滨水生活场所。其中珠江两岸绿化带不少于30米,河涌绿化带不少于6米。 完善城市中轴线、道路沿线、铁路沿线的绿化带建设。建设住宅区绿化工程,积极开展城市建筑的立体绿化建设。 建设和完善生态廊道。主要以“绿色亚运’’为核心,围绕“两大亚运轴”和“两大亚运赛场中心区”,建设各赛场和交通枢纽、运动员驻地及所经道路周边林带。重点完成珠江、沙湾水道以及城市主干道和过境交通要道的绿廊建设,生态廊道总长度达639.68公里,建设总面积3674.28公顷。 (2) 大力推进林区林带建设,形成城市生态防护屏障 在604平方公里以外的市域范围,规划建设绿地100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绿地61平方公里,改造升级39平方公里,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强大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