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动力,何以奔腾不息?(8)
时间:2019-07-09 22: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潍柴装备技术服务公司曾接过一个生产缸盖的紧急任务,而当时没有专用设备。几名外国专家认为这“不可能”。但潍柴人没有推诿,自己设计制作专用工装,仅用7天就搭建起临时生产线产出了合格缸盖,并稳定达到60台的日产量,把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现实。老外目瞪口呆。 潍柴发动机研究院晚上总是灯火通明。有科技人员在墙上张贴了这样的标语:“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让客户爽”。 “谭总是永不满足的人。跟着他干了14年,真是累啊。压力大时,我就开车到野地里‘嗷嗷’喊上几嗓子,宣泄一下。”孙承平退休7年了,向记者谈起往事已是云淡风轻,但当时每天的工作,都是风急雨骤。 超越自我,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潍柴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袁在新说,每年,潍柴对干部队伍考评量化为卓越、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岗位不适应五个等级,考评结果与年薪挂钩。干部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等级以上,直接提拔;三年内两次被评岗位不适应等级,直接降职。 潍柴动力副总裁刘元强有个“三落三起”的故事。2002年任质量部部长时,因为一次管理评审会上搞错了一个重要数据,立马被降为中速机厂副厂长。打那以后,刘元强就像坐上了“升降机”,有功了提拔,犯错了降职,历经“三落三起”。 这就是潍柴的团队文化,始终存有一份危机感,始终保持超强执行力,永不满足。 走进潍柴的国外并购企业,“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标语也贴在墙上;融合美国、日本先进管理理念,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的潍柴WOS质量管理模式,也正逐步在这些企业落地。潍柴的团队文化、管理理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守住初心,就能抵御诱惑 主业不挣钱,靠房地产“补漏”,企业核心竞争力一定是零;靠拿政府补贴生存,这样的企业家一文不值。潍柴人的定力是在牢记使命担当、心存戒惧中淬炼出来的 6月29日晚,潍柴集团召开庆祝建党98周年暨员工歌咏比赛。谭旭光带领50名预备党员宣誓,其他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这让潍柴人想起了2006年潍柴举行的“千人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天空下起瓢泼大雨,1000多名党员站立雨中,举着右拳纹丝不动,洪亮的宣誓声盖过了雨声、雷声,场面之壮观、震撼力之强大令人记忆犹新。路过的市民说:“几十年没见过这种场面了。” 基因,铭刻着成长的密码。无论面对何种境地,潍柴为什么都能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困难所惧,不为杂音所扰,心无旁骛攻主业?从潍柴的厂歌《中国,前进中有我》中,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 “大地辽阔,我是你绿色的车辙。江河奔流,我是你踏浪的船舶……中国制造,我是你永远的收获……” 歌声里,我们听得出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我们听得出为中国制造担当的强烈襟怀。 潍坊民生东街,潍柴老厂区占地800亩,黄金地段寸土寸金。有人动员谭旭光搞旅游开发,有人动员搞房地产开发。但直到今天,这里依然原貌保留。 在房地产最火爆时,也曾有地方政府主动提出给予土地指标,动员潍柴发展房地产。对此,谭旭光一口回绝:“自己的‘地’都没种好,就更种不好别人的‘田’。”世界500强中的制造业企业,几乎没有兼做房地产的。潍柴的硬气还在于,实现了“把发动机卖得比房地产还挣钱”。 “一家企业干主业不挣钱,配上商业用地后,靠房地产‘补漏’,核心竞争力一定是零;靠拿政府补贴生存,这样的企业家一文不值。”谭旭光经常这么说。 浮躁、走捷径是另一种诱惑。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奠定了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个市场大国”全面开放的局面。 面对这个诱人的市场,重型机械的跨国巨头们纷纷来华,与国内严重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国有企业合资,成了最优选择。 2002年,美国重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与上柴、徐工达成了合资建厂协议,2003年,沃尔沃与中国重汽合资成立济南华沃卡车公司…… 当跨国巨头挟技术与资本上门造访、希望合作时,对方提的要求是:控股潍柴。 这样一来,潍柴“搭”上了国外品牌,钱赚得更快,产品卖得更好。但国际巨头寻求合作的目的是,借助潍柴的资源抢占市场。关键的核心技术,他们不会交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