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动力,何以奔腾不息?(5)
时间:2019-07-09 22: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2016年,推动凯傲收购美国德马泰克公司,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物流产业链;2017年,投资美国可替代燃料动力提供商PSI公司,打通潍柴发动机全面进入美国市场的通道;2018年,投资全球领先的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公司英国锡里斯动力、氢燃料电池公司加拿大巴拉德动力,与加拿大西港燃料系统公司达成HPDI天然气发动机战略合作,全面掌控商用车新能源三大核心技术。 到世界经济大海中遨游,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潍柴全面掌握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三大动力总成核心技术,从单一发动机企业,发展为业务覆盖动力总成、汽车、工程机械、智能物流、豪华游艇、金融与服务等6大板块的相关多元化集团,站在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 突破“卡脖子”技术 以近10倍的年薪引进高技术人才;一台蓝擎“中国心”的背后,是2亿元的研发投入。核心技术是在矢志不渝、包容失败、全员参与的氛围中一点点磨砺出来的 谭旭光永远忘不了15年前的尴尬情形:潍柴没有一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产品,他到欧洲一家世界顶级发动机公司参观,对方提前规划好参观路线,把关键地方盖住。 15年后,潍柴通过自主研发打造了中高速发动机并举、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并重的全系列产品平台,发动机排量涵盖2升到579升,功率覆盖18kW至10000kW,成为全球产品线最全的少数几家企业之一。欧洲的那家顶级发动机公司,现在全部对谭旭光开放,主动邀请他到核心产品区参观。 本世纪初,潍柴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技术中心的人才一度几乎被抽空。“潍坊一家农机公司,就在潍柴门口,打出了一个挖人的牌子。”回忆当时情景,潍柴动力副总裁佟德辉不胜唏嘘。 没有人才,就没有研发能力。怎么办?“借鸡生蛋”! 2002年春天,谭旭光开始在欧美到处出差,为潍柴寻找一个未来:国家准备开始在汽车发动机上推行国Ⅲ环保标准,意味着汽车发动机必须采用电控系统。当时国内所有企业和研发机构都尚不具备开发能力,潍柴如果能借助国外独立的设计机构完成这一产品的开发,将一举实现市场的全面领先。 2003年8月,潍柴投资1亿多元与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建立“潍柴-AVL欧洲研发中心”,共同研发符合欧Ⅲ标准的电控发动机。 合同文本中,有两项“特殊”条款展现了潍柴人的智慧和远见。一条是开发技术的排他性,这意味着联合开发的技术全球独有。还有一条,潍柴技术人员全程参与研发过程。 “没有任何合作公司提出过这样的要求。”AVL断然拒绝。 “如果不让潍柴技术人员参与,立即终止合同。”谭旭光语气坚定。他明白,AVL迫切需要开拓中国内燃机设计开发市场,潍柴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经过多轮博弈,AVL同意了潍柴的要求。当一支“拼凑”起来的30人团队从AVL陆续“学成归来”,谭旭光喜出望外,因为他知道,潍柴已经“借力”培养出了一支具备独立研发能力的科技队伍。 随着企业快速发展,仅靠自有研发人员,远不能满足企业所需,更不能跟上世界领先技术的前进脚步,引进高端人才势在必行。 谭旭光引进第一个海外人才,就引起了一场风波。2005年,潍柴聘请有丰富国际大公司工作经验的林知伸回国,担任潍柴动力技术总监,开出的年薪是:18万美金。 当时,潍柴同等级别的高管,年收入也不过十几万人民币。“我们要求同工同酬。”一名总设计师不干了,来找谭旭光评理。谭旭光听完后,淡淡地说了一句:那你别干了。 时间说明一切。林知伸给潍柴带来非常清晰的产品规划图谱、正向研发的理念以及科学规范的研发流程,带动了本土人才的进步。正向研发就是“从0到1”,而逆向研发只是在别人已有的基础上改进、优化,很难走到科技前沿。 所有人都服气了。“这就是鲇鱼效应。”谭旭光说。近年来,潍柴共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300多人,其中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8人。 “每一位高端人才都是谭旭光面谈,他们任何一位的工资待遇都要比公司高管高。”潍柴动力运营管理部部长姜宁涛说。 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潍柴创新引才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