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经销 >

潍柴动力,何以奔腾不息?

  走进潍柴,一种独特的气质直抵人心。

  6月5日晚,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率全体管理团队及1600名“80后”青年员工,集体观看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出过程中,现场响起30多次雷鸣般的掌声,结束后全场潍柴员工自发鼓掌致敬,持续近20分钟。

  这种气氛深深打动了全体演员和主创人员。“潍柴是一家在革命炮火中诞生、与共和国共成长的国有企业,潍柴的红色基因与沂蒙精神一脉相承、共振共鸣。”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感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入不敷出到2018年收入2354亿元、利润139亿元;从濒临破产到中国领先、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汽车和装备制造集团。传承红色基因的潍柴,以壮士断腕的担当与勇气率先推进改革,以超前战略眼光开放合作,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了21年高质量发展的“潍柴速度”“潍柴奇迹”。

  走进潍柴,一个疑问有了答案:谁说国企搞不好?

  探析这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级企业崛起之路,最重要的经验是:21年来,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始终心无旁骛攻主业,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这份初心,保持一种斗争精神、一种亮剑勇气、一种战士气概、一种冲锋姿态。

  “扛着铡刀搞改革”

  改革,是观念的大撞击、利益的大调整。国企改革是“硬碰硬”碰出来的、是迎着困难干出来的

  潍坊,古称潍县。明清时因商贸繁荣,曾有“南苏州、北潍县”之说。这片土地上,重商、亲商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创新之风劲吹。

  潍柴从这里成长壮大。73年发展史上,潍柴既有成功研制6160中速柴油机的荣耀,也有引进斯太尔重型发动机的骄傲。但当改革开放进入第20个年头,1998年,潍柴却走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口。

  这一年,一场惊心动魄而又影响深远的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在此以前,全国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亏损面超过40%。

  已退休的潍柴集团原总经理孙承平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老国企的通病在潍柴身上越发明显——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工作扯皮,领导打扑克,职工摆小摊,全无生产积极性;体制落后,背着医院、学校、幼儿园等负担,捆绑着10多个与主业不相干的工厂……

  “天之骄子”逐渐沦落为“市场弃子”。从一组数据可窥见潍柴当时的窘境——账面全部资金仅有6万元,债务高达3亿元;企业拖欠1.36万名员工最长6个月的工资;拖欠水电公司一年以上的水电费,不时断水、断电。

  潍柴人记忆犹新:1998年的那个春节,时任潍坊市市长王玉芬临时协调500万贷款,送到潍柴,才让电力公司恢复通电,让潍柴职工过了年。

  也就是这一年,年仅37岁的谭旭光,走上潍坊柴油机厂厂长的岗位。

  一场气势恢弘又艰苦卓绝的改革攻坚战随之打响。

  当时,潍柴是有着1.36万人的大企业,但一线工人却不足5000人。现在看,这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

  怎么办?砸!

  定岗、定编、定员的“三定”改革,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主辅分离、直面市场的“三三制”改革,一环扣一环地推开,砸碎了“铁饭碗”,打破了“大锅饭”。

  为支持潍柴改革,潍坊市政府特批了500个提前退休的指标。企业内部再提前5年内退,有的女职工40岁就离开了企业。其余干部按照改革流程重新竞争上岗。

  潍柴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袁在新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仅“管人”的部门,就有党委系统的组织处、干部处,行政系统的劳资处、再就业中心。4个部门合并为人力资源部,原有人数近60人,合并后只有18个编制,重新竞争上岗。

  改革一步紧跟一步。越往前,越触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利益格局。

  潍柴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勇,是这场改革的亲历者。他对改革的解读简洁清晰:“硬碰硬”。职工下岗分流,等于彻底砸碎“铁饭碗”。动员会上,一位副厂长拍着桌子说:“办不到,不知道该让谁回家。”不到一个小时,这位副厂长就被免去职务。

  “不换思想就换人,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谭旭光说,没有任何退路,制度上明确改革举措,执行中一碗水端平,谁也不能例外。谁说情,就地免职。

  有些职工为保住“铁饭碗”,以各种极端方式抵制改革。当时的潍柴铸锻厂,改革力度最大,裁撤冗员最多。时任厂长徐宏感叹,每次缩编都筋疲力尽,还要面对人身威胁。为防万一,徐宏上下班都有3个人陪着。

  “扛着铡刀搞改革。”人们对谭旭光及其班子如此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