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对汽车新物种是当仁不让还是无能为力?(2)
时间:2019-05-26 06:0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龚冯友(PSA集团亚洲研发中心设计总监):关于新物种,我想举一个我们PSA的例子。大家知道PSA集团除了标致雪铁龙、DS汽车品牌之外还有一个移动出行的品牌叫Free2Move。 今年正好是赶上雪铁龙品牌百年诞辰,在年初的日内瓦车展上雪铁龙品牌发布了一辆非常有意思的小车,叫作AMI ONE CONCEPT,法语是“朋友”的意思。我认为这款车非常符合今天的题目,它就是一个新物种。 为什么说是新物种?是因为它是面对所有人移动出行的产品,也就是说开这辆车不需要有驾照,只要年龄满16岁就可以驾驶它,而且它的最高时速限定在每小时45公里,续航100公里。 AMI ONE在发布的时候,有很多中国媒体笑称这是一款雪铁龙版的“老年代步车”。但我就想说:Why not? 它的诞生是为了取代城市中的公共汽车、自行车和地铁的另外一种出行方式,由于设计时速的限制,它不能上高架,所以不会影响高速道路的交通。但像在上海这样的城市,街道的限速大都在50公里以下。 这辆小车它是2.5米长,1.5米高,1.5米宽,是比smart fortwo还要小的车,转弯直径不到8米。你要知道1.5米宽的车,它内部的横向空间显然是很局促的,但是这个车是给两个人坐的,主驾驶跟副驾驶前后错位的。 为了把成本降到最低,车在设计上使用了非常多的很“smart”的对称式的设计,这样它两边的门是一套模具,左右两边门的开启方式类似于平行四边形,是反方向对开的,所以它的铰链是在同一侧的,它不用像传统的小车平台去开门。 里面的内饰设计都以更加简洁的方式呈现,所有的操控都集成在中央的转向柱上,从而留出更大的空间作为储物。 所以,我很同意刚才常总说的,所说的新物种,它是很难做到革命性的,很多东西都是从现有的东西上进化来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是一头雾水 傅立志:龚总刚才提到的例子让我想到大概八九年前,雷诺有一款Twin-Z的概念车,(跟AMI ONE)可能就有点雷同,但我想跟后面的嘉宾,尤其是滴滴出行,可能他们在这方面也许有一些话要说。在今天慢速的自动驾驶已经实现了,用不着等5年、10年、15年。 我本人在同济大学,同济大学都已经做出了在马路上自动清扫的无人车,它是自动驾驶。现在有很多车企都在做自动停车,实际上它在慢速的情况下也是一种无人驾驶的状态。 所以,在这个领域里面有无穷种可能,而且可以说,这已经是汽车公司驾轻就熟就可以来探索的新物种,真的是新物种,其实有很多机会。下面请上汽的邵总聊一聊关于这方面的事。 邵景峰(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副总设计师兼全球设计总监):关于新物种的话题,外界始终觉得这是设计师的责任,我更希望这个话题能放在其他的讨论环节里面,让工程团队和设计管理团队的人也来参与讨论新物种的话题,到底什么是新物种。 很多人认为,设计师对于新物种的诞生是负有主要责任的,但在汽车百年的历史上,其实汽车一直在创造新物种,但很多都是个梦想。 一个设计的诞生,一个新新物种的诞生,受到影响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会受到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多重影响。 新物种有一个理论叫“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的产生是有一个曲线的,不是说想做就能做出来的。有一本书叫《谷歌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很多在创新领域要如何实现新物种的端倪。 在这里,我更想利用这次论坛给我们设计师解解压,在谈到新物种的时候必谈设计师肩负的重要使命,但更多的要看一下我们的技术、科技到达什么程度了。 尤其是今天滴滴出行和合众汽车也都在,这些传统造车新势力和新势力在交织过程中,它的汇合点也就在此处。包括老百姓(603883),他们对新物种的看法也是一头雾水。 设计师有必要把新物种的定义去定义清楚,尤其在跟科技的结合上,到底是用一种科技的力量改变出行的方式,还是用设计师的价值去发生了转换,这一点其实要有很多的商讨的。 我更希望能够看到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者同台谈这个问题,而不光是设计师和设计师之间谈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