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汽车人才是如何炼成的(2)
时间:2020-06-21 10: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2月下旬,一汽-大众就正式启动了今年的春季校园招聘。”金先桢透露说,此次招聘采用“无接触”面试流程,招聘范围涉及近10个专业、18种岗位。 其中既有常见的设计学、工业设计专业,也有近年来需求量暴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软件工程等专业。由此可见,随着汽车产业向“新四化”转型,新领域的人才缺口依然巨大。 “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积极适应这个世界的新变化,通过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在曾宣霖看来,大学生如果在掌握汽车宏观知识的基础上,提前接触前沿技术,就能更符合汽车企业的用人需求。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汪航对这一观点十分认同。 此前,汪航在本科学了4年机械电子工程,研究生阶段又钻研机械工程专业。出于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巨大信心,他在博士阶段则选择了新能源动力锂电池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方向。 “电动化改变了汽车的能源驱动方式,智能化使汽车从机械走向智能,网联化结合5G技术,给智能化应用提供大数据支持,而共享化则催生新的汽车经济模式。”汪航认为,汽车“新四化”给我国汽车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一旦做好技术突破以及落地应用,有机会使我国的汽车产业走在行业顶端。” 在他看来,汽车行业变革的核心是技术突破,而技术研发需要的是人。 “对相关专业的学子来说,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因此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汪航提醒说,在学习就要有“跨学科学习的意识”。 事实上,尽管传统汽车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行业转型带来了大量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而这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肥沃土壤。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一旦把握好这样的时代机遇,就有机会在更大舞台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汪航直言,自己最理想的就业方向是去高校继续做电池诊断研究。他说:“汽车业转型过程中带来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被解决,我们青年要敢于挑战,要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需求中。” “跨界就职”带来新机遇:汽车业也能为IT青年提供大舞台 对于那些试图“跨界就职”的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的成长轨迹不应局限于所学的专业,而是根据行业趋势和个人兴趣,发展出更多可能。 据金先桢介绍,新员工入职一汽-大众后,不仅可以得到“成长导师”的一对一帮助,还能在企业学习“行动学习项目”等新课程,学到很多校园里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和技能。 面对中国汽车市场一浪胜过一浪的转型浪潮,传统制造企业的天花板逐渐显现。在他看来,面对转型的巨大挑战,人才培养体系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企业能否走出“转型阵痛期”。 “IT男”金维鹏在一汽-大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一点。 2012年,从东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金维鹏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投身互联网行业。当时正在开启数字化转型的一汽-大众向他发出邀约。于是,学了7年IT的他成了一名汽车人。 金维鹏坦言:“在互联网公司,我可能是一颗合格的‘螺丝钉’的话,而在汽车企业,我面对的则是一个更大的发展舞台。”在一汽-大众,他发现,这家外人眼中的传统车企对于新业务和新模式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视,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加强跨界人才培养的决心更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汽车行业发展了100多年,从工艺制造水平、管理体系等方面来说,本身就是制造业王冠上的明珠。如今,车企对于数字化转型诉求强烈,也给我们青年提供了发挥创造力的大空间。”金维鹏工作不久后发现,以前车企把数字化应用统统外包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 “这样会导致产品活跃度低、用户体验不好,不能很快满足用户的市场需求。”金维鹏坦言,一些在IT 公司、互联网公司很容易实现的模式,汽车厂要从无至有地建立起来,颇费周折。 2014年,金维鹏开始接手车联网项目的工作规划和管理。2017年,他被安排负责一汽-大众C端数字化中台的建设。到了2018年,金维鹏更是成为一汽-大众成都数字化研发中心的筹建负责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位“跨界造车”的年轻人迅速成长为一汽-大众数字化研发领域的优秀人才。 他感慨说:“在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了产品、营销等领域。这也给了我实现抱负的大好机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星河不夜城将于24日开街纳客
- 下一篇:深圳新地标哪吒汽车体验中心进驻潮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