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中国汽车激荡70年:变革与突围(2)

原第一汽车制造厂长长黄兆銮曾开玩笑地说,当时晚上睡觉的时候是团长,冻的身体都蜷起来成了一团;上班的时候当旅长,自己旅行式的去走上班;吃饭的时候当排长,因为人太多吃饭得排队;最后学习技术业务的时候当连长,因为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建设者还琢磨出很多冬季施工的方法,比如旧火车头连接锅炉,给混凝土加热,以防止冻住。还用电热法养护混凝土、蓄热法浇灌大体积混凝土、土壤覆盖保温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土方法,让苏联的专家看傻了眼,原来也可以这么操作?

“尽管当时的条件非常困难,但是大家的干劲都很足。”经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黄兆銮非常怀念,当时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很开心。

与此同时,热情高涨的第一代建设者们都是建设、学习同步进行。由于当时要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至关重要,一汽决定先生产卡车。有了苏联提供的吉斯150载货汽车的产品设计图纸和整套技术资料作为参考样本。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结合大搞技术改造。

就这样在建厂与造车两条业务线路齐头并尽,在当时物质和资源都非常匮乏的年代,政府举全国之力都在支援一汽建厂项目。在第一代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在1955年底完成了一汽建设任务,三年建厂目标提前半年完成。

工厂建立后,毛主席从“解放”、“胜利”、“前进”等五六个名字中,最终确定了“解放”作为新车的名字。

中国汽车激荡70年:变革与突围

(中国第一辆汽车下线 图源:中国汽车报)

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最终在1956年7月14日,工厂建成后的半年时间,距离奠基仪式正好三年整,第一批12辆解放CA10型卡车在一汽工厂正式下线,中国终于造出来自己的汽车了。

抚摸着刻着中国字的国产汽车,激动的人们纷纷向车队抛洒五彩纸花。没有纸花的就拿高梁、苞米、谷子往汽车上洒...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第一辆汽车的落地,让当时的国人心生后来者不可想象的民族自豪感和工作热情。

02 东风压倒西风,红旗飘荡风中

在解放牌卡车下线的同一年,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的时候,毛泽东说了句话,“哪一天开会的时候,能坐上自己生产的轿车就好了。”

当时国内的轿车主要是解放前进口的美国品牌,因为朝鲜战争中与美国关系交恶,后来的进口车主要来自东欧国家。有了自己卡车之后,生产自己的轿车也理应提上日程。而且在当时政治氛围高涨的年代,领导人的一句话,总能激起人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1957年初,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就给一汽下达了生产轿车的任务。

不过一汽建厂时原本并没有考虑做轿车,都是按照生产卡车的建制,要想做轿车,基本是从零开始。当时生产轿车仍是“四无”条件,无资料,无经验,无工装,无设备。

时任一汽设计处处长的史汝楫和设计科科长吕彦斌去北京找样车,在众多外国车中,初步选定了一辆法国Simca Vedette,这是一辆车定位中档的普通轿车,成本造价经济适中,符合当时的国情。回到一汽后,最终敲定以这款车为样本,开始打造第一辆国产轿车。

设计师在样车的基础上,大胆发挥起想象力,还融入了中国传统设计因素。车头的标志被打造成一条金色的龙,这是特意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帮忙设计的,龙身表面还镀有24K纯金,尾灯是古代宫廷中使用的红纱灯造型。

发动机是以德国奔驰190轿车发动机为样机制造,变速器则是自己设计的三档机械变速器,底盘参考的是法国Simca Vedette的基本结构。

为了加快进度,整个车身的制造和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几乎全部都是手工按照图纸敲打成型。为了符合要求,一些关键部分的零件还用不同规格的三角钢,加工焊接胎模。

打造轿车的厂房也一直都是叮铃当啷的敲击声,一顿操作下来,工人都是灰头土脸。

中国汽车激荡70年:变革与突围

(工人正在打磨车身 图源:中国国家品牌网)

所以和现在基本完全机械自动化的造车模式相比,当时打造一辆汽车会有几十个人围着车来回转,查地盘的查底盘,安轮胎的安轮胎,打磨车身的打磨车身,好不热闹。

这个打造轿车的突击队,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最终在1958年5月,一辆车头镶着金龙的国产轿车诞生了。当时毛泽东对国际局势有个“东风压倒西风”的论断,所以一汽给这个车起了一个响亮又文雅的名字——东风。

中国汽车激荡70年:变革与突围

(第一辆轿车东风 图源:网易汽车)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