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谈家电和汽车成败启示:中国最不怕开放(6)
时间:2020-04-01 15: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汽车行业的长期保护导致国产车市场占有率低、技术研发不足、市场竞争力低下。第一,市场集中度低。2018年中国前10家企业市场规模占比58.8%,仅较2017年上升0.6个百分点,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第二,自主品牌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中国汽车中高端市场仍然被合资品牌以及进口汽车占据,自主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夹缝中生存,2018年吉利单车均价7.1万元,不到大众、丰田单车均价的一半,与奔驰、宝马等豪华车相比差距更大。第三,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低。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到2803.9万辆,其中,乘用车2367.2万辆,而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998.7万辆,仅占比42.2%。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榜单中,前三名分别为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均为合资品牌,而自主品牌吉利汽车排名第五。第四,技术研发不足。中国汽车的基础研发、整车以及零部件技术均落后于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与大众、丰田、通用等国际主流车企相比,国内三大汽车集团上汽、一汽、东风研发投入均不足,2015年中国汽车研发支出占营收2.1%,远低于国际主流车企均值4.7%。近年来中国车企研发支出及其占营收比重有所上升,但仍偏低,且不同车企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的方差较大(广汽6.8%、比亚迪6.6%、上汽1.8%),2018年中国前十大车企研发支出占营收均值为4%,仍低于全球主流企均值的4.9%。中国研发投入最高的是上汽集团,2018年上汽集团研发支出24.1亿美元,仍不及全球研发投入较低的宝马集团(58.4亿美元)。而国产销售龙头吉利汽车研发支出仅为0.8亿美元,占营业收入0.5%。全球研发支出金额最高的是大众集团,2018年研发支出高达158亿美元,占营收的5.7%。 2.1.3 原因:准入限制、地方保护主义和产业政策失当 政策方面,一是行业准入限制削弱市场竞争。汽车工业的高准入门槛阻碍了民营和外资企业进入,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创新动力不足。1)投资审批制度,轿车、轻型车、整车以及发动机项目,全部由国家审批立项,门槛高。2)目录管理制度,生产企业开发的新产品,需要通过有关部门批准才能生产和销售。3)转让限制,不能维持正常经营的汽车企业不得向非汽车生产企业转让。4)高资本运营门槛,200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投资总额不能低于20亿,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产品研发机构投资额不得低于5亿。5)高关税壁垒,中国长时间依靠高进口关税阻止国外汽车品牌进入,导致中国汽车行业的低市场竞争和高利润,国内企业研发动力缺失、汽车产业发展缓慢。1986年排量3.0L以上燃油轿车进口关税税率为220%,3.0L以下税率为180%,轿车价格较国外市场高3-4倍。截至目前,中国进口汽车关税下调至15%,比其他国家仍然较高。6)投资限制,如果外资企业选择在国内建厂,只能通过合资方式,且股比不得超过50%。 二是地方重复建设、保护主义阻碍产业集中度提升。1987年以来,中央对汽车行业的“三大三小”的构想并未实现,2000年中国汽车行业有118家整车企业和1682个零部件企业,产能分散,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主要原因一是分税制后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地位加强,为追逐政绩,重复投资并以优惠政策扶持;二是高税收、高产值以及容纳就业驱动地方政府实施“封闭式”汽车产业政策,导致亏损企业无法及时退出市场或重新并购重组,阻碍市场公平竞争。 三是产业政策失当,过于强调行政管理、缺乏合适的创新引导。第一,改革开放后,中央对汽车工业发展的路径规划是通过合资引进先进的产品技术,进而自主研发零部件。但由于汽车行业天然的高技术壁垒以及研发耗费资金,车企在经营初期缺乏足够资金投入,政府没有自主创新引导,“市场换技术”最终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第二,汽车是规模效应显著的行业,但规模效应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而非政府主导。例如,中央为制止“三大三小”规划本意是减少无序、重复投资,但导致了政策垄断保护,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将资源集中于一汽、东风、上汽等大型国有企业,享受垄断利润的同时失去研发动力。 2.2 家电行业:全面开放、充分竞争、技术革新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产品牌 2.2.1 发展:从产能过剩到价格大战,行业持续优胜劣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