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任泽平谈家电和汽车成败启示:中国最不怕开放

意见领袖丨大咖共话新基建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任泽平、 罗志恒、华炎雪、孙婉莹、李晓桐

任泽平谈家电和汽车成败启示:中国最不怕开放

  导读

  中国从来不怕开放,最怕的是不开放。开放促进竞争,竞争提升效率。过去二十年汽车和家电行业采取了不同的开放道路,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汽车高度保护,结果竞争力差、国内市场沦陷。家电全面开放,结果竞争力提升、走向全球。这对新一轮开放有很强的镜鉴意义。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持续提高并取得巨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关税方面,为保护幼稚产业,汽车、化妆品和高端服装关税水平与国际相比仍然偏高。二是投资方面,OECD公布外商投资限制性指数排名,中国在70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6,仅好于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菲律宾,2010-2018年,中国总体限制性指数仅提高4个名次。三是知识产权方面,中国在基础研发、执法透明度、产权保护和维权意识方面偏薄弱。

  中国行业开放程度高低不一,越开放的行业竞争力越强。当前中国行业的开放程度可分为三类:一是开放程度较高,如多数制造业和旅游业;二是限制类,主要集中在基础能源和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金融、电信和医疗;三是禁止类,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如互联网信息业、新闻广播业和军工业。改革开放后,汽车走向“市场换技术”和保护政策,家电积极对外开放,结果是汽车业大而不强、国内市场基本沦陷,家电业迅速崛起、享誉全球。

  汽车行业开放迟缓、高度保护,政府干预较强,主要体现在关税、外商投资准入、产业目录等多个环节。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1953-1977年):从无到有、计划生产。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政企不分离,汽车企业依托国家集中投资的模式建立,产点和产量均由国家规定。2)合资阶段(1978-1999年):引进技术、行政干预。产业政策对外过度限制、对内过度保护,体现为严格外资股比限制、进口管制、关税壁垒以及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弱化了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动力和能力,限制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3)发展阶段(2000-2010年):需求释放、小幅放开。配合入世承诺,产业政策有所放松,体现为下调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放松零部件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对内开放,但关税水平仍较高且保留整车股比限制4)创新阶段(2011年至今):渐行渐近的全面开放。2018年4月,发改委公布汽车行业对外开放时间表,到2022年汽车行业全面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当前国产汽车产品定位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研发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差。2018年汽车行业的中国自主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仅42%,销量前十大品牌中,仅吉利排在第五位,其他均是合资企业。国内车企研发投入资金及占营收比重近年有所上升,但仍偏低,且不同车企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的方差较大(广汽6.8%、比亚迪6.6%、上汽1.8%、吉利0.5%),2018年中国前十大车企研发支出占营收均值为4%,低于全球主流车企均值的4.9%。扎堆中低端,高端市场沦陷,2018年吉利单车均价7.1万元,不到大众、丰田单车均价的一半,与奔驰、宝马等豪华车相比差距更大。主要原因:第一,过高的准入限制。包括投资审批制度、目录管理制度、股权比例限制、转让限制、高资本运营门槛以及高关税壁垒。准入限制最大的受益者是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合资坐收51%的利润分成缺乏加强技术研发的动力。第二,地方重复建设和保护主义。地方政府为追逐政绩,重复投资并以优惠政策扶持,导致亏损企业无法及时退出市场或重新并购重组,阻碍市场公平竞争。第三,产业政策过于强调行政管理,缺乏合适的创新引导。例如,“三大三小”战略本意是减少无序、重复投资,但政府垄断保护导致国有企业失去自主研发动力。

  家电行业开放程度高,政府干预较少,竞争充分,其经历了从产能过剩到价格大战再到行业优胜劣汰、全面开放的发展壮大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78-1989年):引进技术、产能过剩。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确定“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策略,掀起投资热潮,导致产能过剩。2)发展阶段(1990-2000年):竞争白热化,价格大战。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家电企业通过打价格战和并购重组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家电行业大洗牌。3)创新阶段(2001年-今):走向国际竞争。政府未对家电行业设置外资股比限制,2001年外国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并降价抢占市场份额,倒逼国内企业技术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