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桌上的中国汽车巨头(4)
时间:2020-01-10 09:4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各企业“合纵连横”打得火热,但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汽车毕竟是追求品牌溢价能力的特殊商品。一旦汽车品牌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品牌调性,还会有消费者、车迷为之埋单吗? 2019年,奔驰与宝马成立移动出行服务联盟、联合开发下一代辅助驾驶系统,频频推出合作大动作。彭博社撰文称:“豪华车市场的两位竞争对手正从敌人转为合作伙伴。” 然而消费者对此仍抱有疑虑。“我们可不希望有一天,宝马、奔驰的差异仅仅来自造型和内饰。” “合作不是合并。”戴姆勒自动驾驶负责人Michael Hafner更是紧急“辟谣”称,“我们不会制造一款汽车,既带有宝马标志性的双肾进气格栅,又在引擎盖上打上的奔驰三叉星。” “只有整个汽车行业步入正循环,各家企业才会过得越来越好。”不久前,在比亚迪e平台技术讲解会上,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向记者直言,按照工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定律,共享同一个平台的企业越多,开放规模越大,该平台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就越显著。 “实际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不仅硬件领先于外资品牌,服务意识也更强。但品牌溢价能力往往涉及产品、经销商服务能力和品牌调性等多重因素,因此自主品牌车企更需要团结起来,抱团取暖。”白德认为,为了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车企合作应基于“技术对等、优势互补”的前提。“也就是说,企业一方面要转变思维,积极探索开放合作新模式,另一方面还是要抓紧技术研发,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和竞争优势,这样才能挖深品牌护城河。” 从2019年年初大众与福特“闪婚”,“组建一个业务范围广泛的战略联盟”,到一汽、东风、长安成组建出行服务“国家队”;从上汽、广汽强强联手,到比亚迪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再到吉利与戴姆勒联手推动smart品牌升级……面对全球出行产业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闭门造车没有出路,结盟做大朋友圈已成为趋势。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的横向联合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呼吁,目前,国内本土企业在这方面的动作还有待加强,在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自主品牌车企仅靠单打独斗很难抵御全球车市寒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1月09日 T02 版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目录 下一篇
投入运营还不到1个月,浙江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新建的停机坪就将迎来一批来自德国斯图加特的特殊客人。 2020年1月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控股”)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双方组建的smart合资公司正式成立。该合资公司全球总部设在宁波,将在中国及德国分别设立营销中心,负责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 近年来,各车企“合纵连横”的戏码频频上演。在德国大众总部沃尔夫斯堡、美国福特总部底特律,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总部吉林长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总部武汉和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长安”)总部重庆,往来的航班中不时出现一些脚步匆忙、行色匆匆的车企高管。 “这次大家都坐到谈判桌前,谈的不是怎么卖车,更不是怎么进行市场换技术,而是大家一起进行技术攻关。甚至还有中国企业帮助跨国车企做产品开发和全球规划。”有业内专家感慨说,舞台没变,台上的角色却变了,“10年前、20年前可完全不是这样。” 车轮上的全球化带来新动力 “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吉利控股具有雄厚实力。我们期待与吉利控股的持续合作,共同将smart最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推向全球市场。”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未来smart将推出多款车型,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