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惊觉新软肋(3)
时间:2020-04-28 13:4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大众汽车的燃油车技术指标已经达到极限了,如果要进一步降低排放,只能通过发展电动车来进行转型。”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对记者表示。 “‘柴油门’问题之后,大众汽车需要明确的目标,以显示出改变的意愿和能力。”奥地利汽车咨询公司CEO雷霆生(Truls Thorstense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大众汽车没有其他现实的选择可以达到排放目标,只能基于预期的模块化平台规模效益创造竞争优势。 德勤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何马克(Marco Hecker) 认为,大众汽车很早就意识到汽车制造商的传统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实现大量的电动车销量才能达到排放目标,因此承诺巨额投资将其转型为一家科技公司,“ID.3搭载全新的动力系统和电子架构,不仅是新平台的首款纯电动车,也是一款检验大众汽车转型成败的车型,这意味着其必须应对许多创新和工程挑战。” 何马克同时表示:“没有一家汽车制造商可以确定汽车产业变革的速度,但汽车的未来必将更加电气化和互联化。大众汽车已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销售目标,更重要的是,管理团队已就未来如何实现成功的模式以及在新范式中的运作方式设定了明确的方向。可以确定的是,会有不同的方案和计划实现在销量、供应以及产能方面的平衡。在研究此类投资的商业案例时,重要的是要把眼界扩大到能否实现销售成功之外,并要着眼于达到排放目标的财务积极方面,避免因错过电动汽车而遭受高额罚款。” 大众汽车激进转型面临着两方面的压力与风险,一是纯电动汽车市场的规模会否快速攀升,二是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与供应链关系的重建。 托马斯从去年起开始对接德国大众MEB项目,基于他与大众汽车MEB项目对接的经验,他认为传统汽车人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大众汽车开发VW.OS和E3架构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IT的人讲快速迭代,搞那么复杂的流程,创新全被耽误掉了。传统的人会觉得,这些是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必须按照流程走,否则安全和质量有问题。”托马斯说,原来的项目管理者是做确定性的事情,现在则是要做不确定的事情,“脑子要变。”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中国高级顾问刘坤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在面向“新四化”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其实是创新者的窘境,传统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造车工艺、性能以及可靠性,他们可能更加习惯在优势上进行持续性的进化,而当他们在面对破坏性创新时,传统的价值观、流程、文化就会成为创新路上的掣肘。 与此同时,VW.OS和E3架构的推行将会对传统车企的供应链造成较大的影响。“伴随着供应商、交付时间以及质量管控的变化,智能电动车破坏了传统的供应链。”何马克表示,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于所有认为“软件开发”是未来汽车核心的主机厂,现在是时候重新考虑未来的体系结构、软件开发以及更新周期的问题了。因此,主机厂必须把握话语权自行研发差异化的功能。 “在这种彻底的转型中,并非所有供应商都能适应,新的供应商将激增。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稳定的供应商结构。”雷霆生对记者表示,新架构下项目开发流程需要重新调整,比如交付时间、质量管控等方面与传统车的开发都有所不同。 在张翔看来,电子构架的改变会对大众汽车的供应链带来较大的影响,其中有些供应商要做一些新开发或者改进,有些零部件如电子控制单元,在新的构架中,以前是不同的单元现在要合成在一起,采用集成的ECU控制单元,数量不像以前那么多了,所以有些供应商就会被砍掉。 在刘坤看来,对于大众来说,将未来押宝在电气化方面,遇到的挑战不仅仅是流程和产品层面,还包括如何改变消费者的认知,因为从品牌层面看,提到大众,人们不会觉得它与电动化和智能化应该画上等号。刘坤认为,大众乃至其余的传统车企,要在未来的电气化领域领先,要改变过去进化的惯性,一方面需要启用新的品牌,来建立新的认知,消弭消费者的认知鸿沟;另一方面,必须要构建新的组织架构,按照新的模式和业务来设定架构流程;第三,要找准核心应用场景。“智能化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是一个很宽的赛道,需要持续的高投入,且很多投入可能是浪费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