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加水就能跑”:这次,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嘲笑?
时间:2019-06-04 06: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当地《南阳日报》报道所称的水氢汽车“只需加水即可行驶”,是引发质疑的关键,这一违反基本常识的报道描述,让人们不由联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变油”闹剧。之后,南阳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和青年汽车负责人均称,此报道夸大失实,水氢汽车实为“车载水解即时制氢氢能源汽车”,除了加水外,还需加入铝粉和催化剂,生成氢气,进而产生电能驱动汽车行驶。 铝粉与水反应能生成氢气,这符合化学原理。目前市场上的水氢汽车,都是直接注入氢气燃料,“青年汽车”公司将整个制造氢气的过程都放进了汽车里,似乎有所创新,但绝不是“水变油”这种违反物理定律的神奇转化。而在调查中,人们逐渐发现,即使是这种并不神奇的技术,“青年汽车”公司是否掌握也并不确定,采访中一旦问到技术和原理问题,负责人就以保密为由三缄其口。 那么,当一个关于科技创新的描述出现时,如果其中出现了似乎违反常识的描述,我们应当如何去判断它呢?它究竟代表了人类在新的知识领域的拓展,还是有人精心筹划的骗局? 我们所遭遇的困境在于,新技术的提出者往往在这个领域更加专业,拥有更多的资源,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和成果,我们在缺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很难进行反驳。加之新的科学技术发现,往往就是打破旧有的观念和框架,产生一个我们所不熟悉的新事物、新范式的结果。从瓦特到爱迪生,从哥白尼、牛顿到爱因斯坦,无数关于他们的故事被讲述着,在这些故事里,他们的创新被无知的守旧者所嘲笑,但他们终于成功,证明了自己,带来了新的世界。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是那个守旧的人,被新世界所抛弃的人,而都希望自己是随着这个世界不断进步,拥抱新科技带来的奇迹,拥抱新的未来的人,无论自己是一个正在努力备战升学考试,将来想要成为科学家的学生,或是一位身处三四线城镇、希望地方可以实现奇迹式发展的政府领导。 当然,科学进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所以当他们失败,无法成功给出自己许诺的成果时,需要理解他们。但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必要试错与“骗局”完全不同, 科学技术史上,的确未曾缺少过奇怪创新,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们?其中有多少是最终成为被认可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的必要试错与“骗局”有什么不同?本文作者是一位科学技术史博士生,他梳理了科技进步的必要试错与“骗局”的三个本质不同。 技术创新, 会打破科学基础原理吗? 当我们在水氢车的报道中看到“只需要加水就能行驶”这一描述时,具备初中以上物理常识的读者可以很明显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原理,能量不可能凭空产生,如果有人不了解能量守恒原理,那么了解的人也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去讲解这一原理。 可能有人要问了,理论不是在不断进步吗?为什么基础原理就不能被打破?这里的回答是,基础理论确实有可能被打破,但理论上的创新,跟技术发明的创新,是由不同的人来做的。 我们所说的“科技”,是由“科学”和“技术”构成的,在科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上,分别代表了哲学家的传统和技术工匠的传统,发展到现在,就是做基础科学的人和做技术工程的人。 瓦特(James Watt,1736年1月19日 — 1819年8月25日)英国发明家,1776年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图为伦敦科学博物馆内的詹姆斯·瓦特的工作室。 我们不会认为身为技术发明家的瓦特、爱迪生能够做理论家牛顿、爱因斯坦的工作,也不会认为身处汽车能源、氢气制备等具体技术领域的专家会像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那样去重建物质深层结构模型。 科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取得今天的影响力,就在于它是高度分工的,各司其职的。一些人负责理论,提供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而另一些人在这个框架指导下进行实用技术更新。如果有人宣布,自己的某个发明,不但做出了天才般的实用技术创新,还打破了科学基础原理,那么很明显,他其实没有得到科学界任何一方的认可。 历史上最明显的类似案例,就是关于永动机的发明了。实际上,80年代“水变油”的案例,也是一种变相的永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