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中国最不怕开放:家电和汽车成败启示(5)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在苏联援助下正式成立,此后,中国开始自主建立车企,基于国家基础建设和军事用途,主要生产货车。1957-1978年,中国汽车产量从0.8万辆增长到14.9万辆,增长了18倍,其中,载重汽车产量从0.6万辆增长到9.6万辆,增长近15倍。

  计划经济背景下,政企不分离,汽车企业依托国家集中投资的模式建立,产点和产量均由国家规定。产量方面,各企业必须严格按国家计划组织汽车生产,未经批准,不得超计划生产。产点方面,分为三类,一是各方面条件较好的汽车生产厂,优先安排生产;二是不具备生产条件且车型质量不好的,应通过调整改组或专业化合作方式生产;三是质量不好、油耗高且亏损严重的,应关停并转。

中国最不怕开放: 家电和汽车成败启示

  2、合资阶段(1978-2000年):引进技术、行政干预

  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产业主要依赖合资、技术引进的发展模式。1986年“七五计划”提出将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产量持续扩张,1978-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由14.9万辆增加至206.8万辆,增长13倍。但行业初现“散乱差”格局,1980-1993年,全国整车生产企业数量从56家增长到124家,1993年产量5万辆以上的车企有6家,仅占全部车企4.8%。

  在此期间,政策对外过度限制、对内过度保护,弱化了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和能力,限制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的发挥。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第一,外资股比限制严格。“生产汽车、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第二,进口管制。“在我国汽车工业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时,国家对进口汽车、摩托车仍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第三,高技术壁垒。中外合资、合作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生产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但国内企业为追求利润,减少研发投入,核心技术始终被外资企业掌握,国内技术研发落后。第四,高关税壁垒。1986-1997年连续两次下调关税,但仍然较高,1997年,3.0L以上进口汽车关税税率仍高达100%,3.0L以下高达80%。第五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1987年国务院确立“三大三小”生产点,外资进入后与“三大三小”汽车企业合作,使得国有汽车企业在规模、资源和技术的加持下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民营企业发展受限,削弱了行业竞争。

中国最不怕开放: 家电和汽车成败启示

中国最不怕开放: 家电和汽车成败启示

  3、发展阶段(2001-2010年):需求释放、小幅放开

  “十五规划”鼓励轿车进入家庭、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需求逐渐释放,汽车行业产销迅速上升,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全球第一。2001-2010年汽车产量从234万辆上升到1826.5万辆,其中,轿车的产量从70.4万辆升至938.6万辆,增长12倍;轿车产量的比重从30%增长到51%。

  为履行入世承诺,汽车行业开始放松管制。一是关税大幅下调,2001-2006年,中国连续6年下调关税,3.0L以上汽车进口关税从100%下调至25%。二是减少非关税壁垒,2002年取消了对汽车及其关键部件的进口许可证管理,2005年全部取消汽车及关键部件的进口配额。三是放松部分对外股比限制,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取消了汽车发动机的外资股比限制的要求,此外,将政府对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四是对内给民企逐渐放开准入,2001年批准吉利轿车生产资格,2002年批准长城生产,2000年奇瑞依靠上汽资质生产,直到2003年后开始自主生产,2005年比亚迪投产。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