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严酷竞争(5)

中汽协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完成9.5万辆和7.5万辆,分别同比下降35.4%和45.6%,销量降幅加剧。目前,我国新能源车已自6月补贴过渡期结束后,连续4个月出现同比下滑,产销量让人担忧。

另外,新能源车本身的商业价值也提升缓慢,无论是在动力锂电池续航能力,充电时效性、便利性还是在整车成本方面,都尚未取得显著突破,事故频发更是引发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安全问题的担忧。

从产业格局来看,外资品牌在2020年将全面进入,对国内自主品牌将形成极大挑战。造车新势力在2019年刚刚崭露头角便已呈颓势。展望国内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新能源车面临的技术瓶颈和成本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和好转,政策性的力量仍然是推动和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补贴退出后,新能源车购置成本上升,如何缓冲其对市场销量的负面冲击,是政府和车企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020年后,新能源车市场销量与后补贴时代的政策力度和车企本身的降成本节奏高度相关,由于整个新能源车市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降成本节奏较快的整车企业,会进一步扩大优势。

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水平、品牌塑造、规模化生产、盈利水平等多个方面都亟待获得提升。据中汽中心评估,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五个国家中,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整体竞争力排名第三,而基础竞争力排名第五、企业竞争力排名第五、产品竞争力排名第四。

尽管中国新能源车已取得部分先发优势,但如果自主品牌不及时提高核心技术与产品竞争力,在外资发力电动化转型后可能会重演国内传统汽车市场大而不强、低端同质化竞争的历史。本土企业保持竞争力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是降成本提升经济性,实现不同价位竞争。以比亚迪宋Pro为例,纯电动补贴后的售价比燃油版高出了整整1倍,而日产朗逸只高出了38%,相比外资品牌,自主品牌电动车经济性稍差;二是通过智能化、网联化赋能,扩大差异化优势,加快对燃油车的替代;三是利用更熟悉消费者偏好,产业链布局更完善,售后服务响应更快等主场作战优势,提升服务体验和用户满意度。

尽管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不容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是大势所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为15%-20%,2050年传统燃油车有望退出市场。全球各国及主要汽车厂均对新能源车发展进行了清晰规划。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规划也有一些趋势变化:

一是多技术路线发展。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的总体思路中提到,要兼容多种技术路线发展。二是氢燃料被看好。纯电动车被脱下地补的“外衣”,未受补贴退坡影响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迅速走红。但目前来看,氢燃料电池发展问题不是一个主机厂或一个产业的上下游可以解决的,也不是一两年就可以看到显著成果的,而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总之,不管从现状还是未来看,本土企业都必须紧紧把握未来并不长的窗口期,持续快速创新,形成自身的独特能力,进而在这场大浪淘沙战役中突出重围,在与包括跨国车企巨头等在内的各类新能源车制造商的同台竞技中赢得优势。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