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严酷竞争(4)
时间:2019-11-18 20:5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继从6月份开始连续下滑三个月之后,小鹏汽车9月销量大幅回暖,单月交付量达到1487辆,环比暴增544%;10月份交付新车2185辆。11月13日,小鹏汽车还宣布获得了C轮4亿美元融资。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在资本降温的2019年能够获得新融资属于“惊喜”,但小鹏汽车这轮融资金额与此前目标6亿美元有较大差异。有了融资,短期内小鹏汽车不必发愁,但很快随着新车型P7即将在广州车展亮相并预售,缺钱仍会是其未来一段时间的主题。 性价比超高的威马,或许将是今年笑得最开心的造车新势力。这家低调的企业宣传和布局都不激进,而是通过靠谱的价格、保价计划、续航里程与科技配置来吸引消费者。尽管曝光度有限,但也没有诸如自燃、新品价格差异大这样的事件发生,是造车新势力唯一特别“稳”的企业。 除了部分头部企业,已经开启交付的二线公司诸如合众、新特等,这些品牌避开了一线城市惨烈的厮杀,转而向三四五线城市进军,进行差异化竞争,在那里它们会遇到自主品牌的势力分布,它们将如何破局还有待观察。 而那些还未量产、交付的产品都可收归到第三梯队,里面的车企有多少能够熬过补贴取消这一关还不得而知。这里面有一家比较特别的公司,就是从房地产业转过来造车的“野蛮人”恒大,自恒大开始布局新能源车以来,外界一直关注其模式能否成行。 恒大进入新能源车的决心很大,并多次提出“3-5年内成为全球的规模大、实力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的目标,在一系列大手笔的操作之后,目前的进展是预计恒驰1明年上半年亮相。从套路和章法来看,恒大来势汹汹,或许会成为未来的黑马。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不断有造车新势力加入交付队伍。但是,造车新势力们的产品缺陷、品牌存活周期以及服务体系上的短板,都恰是传统车企的优势,未来二者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受此前股比限制与补贴影响,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发力较晚,如今看准时机,正步步为营地推出旗下产品,依靠强大的口碑杀进销量榜。从目前看,合资品牌采用与传统燃油车领域相同的方法,通过与国内车企合作进入市场,如大众与江淮、宝马与长城、奔驰与比亚迪等。 目前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已有了与自主品牌的一战之力,大众仅推出了插电混动的几款产品就实现了约18000台的销量,可见进口合资品牌强大的竞争潜力。无论是国内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现在都面临着来自合资企业进驻的冲击。 除了大众,以丰田、日产、本田、宝马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车企,2019年以来也开始大踏步进军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并将纯电动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此外还有特斯拉,Model3在中国热销让其声势更大。虽然伴随着质量问题,但相比传统国产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们,特斯拉的续航里程和动力输出依然具有优势。 跨国车企巨头在中国如此一致的战略行动,释放出了重要信号,那就是中国新能源产业迎来增长爆发期,激烈市场竞争下的产业洗牌已拉开帷幕,本土新能源车企必须把握好窗口期,迎接残酷一战。可以预期,受跨国车企巨头加入影响,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将出现竞争者洗牌,“进退并举”将成为常态。 “进”体现为更多的新进入者和要素投入、更快的技术进步、更大的产业规模和更紧密的国际合作。更多来自世界各国的汽车制造商将纷纷进军中国新能源车领域,一些其他领域的投资者也会伴随这一进程跨界进入。产业进入者数量的增加,产业链各个环节现有参与者及新进入者在资金、人才等方面投入的增加,都将使整个产业获得的要素投入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获得显著改善。 这些变化一方面为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并倒逼所有新能源车企想方设法进行技术革新,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借助规模化生产与销售降低成本。 “退”集中体现为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在优胜劣汰中出局。入局的跨国车企巨头必将整合其在资金、品牌等方面的已有优势,并尝试在新能源车领域建立新的优势,与已经进入以及未来陆续进入新能源车领域的商家争夺有限的市场,一些产品滞销、技术水平低、盈利能力不足、现金流紧张的企业将会率先被淘汰出局。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伴随着众多跨国车企的进入,中国新能源车领域必将出现新进入者不断增多和越来越多企业退出产业相并存的格局。无论“进”与“退”,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全面竞争的时代都即将来临,未来数年将必然迎来整个新能源车产业的快速洗牌。 4行业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