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的七大瞬间(4)
时间:2019-09-27 05: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真正的智能化也应该是化繁为简。比如导航和主动安全提醒,都可以变得更加简洁明了。等到新能源、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真正普及的那天,汽车或许又将掀起一次颠覆性的革命。” “干不成,跳长江!” 当年一起采访2010年北京车展的小伙伴给王勇发来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接受王勇和其他《中国青年报》注册大学生记者团成员采访时,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脸上有些疲惫。 当时有人评论说,刚性消费需求让汽车业如野草般生长。因此,在那年北京车展镜头闪过的牵强笑容背后,人人都是一副疲惫的表情。据说,一位车企老总仅仅网络视频访谈就做了20多场。那年有惊无险地收购了沃尔沃后,李书福身上“拼命三郎”的色彩更加浓郁。 没有人能否认,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让中国汽车市场如同驾上筋斗云的孙悟空。2001年年底,吉利轿车准生证上终于盖上了公章。被称为“汽车疯子”的李书福作出承诺:“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三五万元就能买到的吉利车。”在吉利之后,比亚迪、力帆都拿到了轿车生产许可证,汽车市场正式对民营资本放开。 而在此之前,一家名叫奇瑞的自主车企在一座以轻工业为主的城市“突然”降临。 当年自主品牌起步究竟有多难?奇瑞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回忆说,在一排简陋的茅草房中,办公桌不够,大家就用设备包装板自己搭成木板桌子。由于茅草房“冬冷夏热”,夏天电脑经常被热得死机,冬天时屋里的人则冻得笔都拿不住。这被奇瑞总结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小草房”精神。 还有一个后来被广为传播的故事是,为了造出第一款车,奇瑞花巨资特意从福特公司引进一款发动机和一条生产线,对方还派来2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安装工程。但这些人比较懒散,用了几个月时间,工作成效甚微,而且工程技术过于复杂,导致后来无法再做下去了。尹同跃权衡再三,决定冒险自己干。时任芜湖市委书记的詹夏来表情严肃地问尹同跃:“干不成怎么办?”尹同跃回答:“干不成,跳长江!”或许是因为有这股劲头,不久后,奇瑞第一台车就正式下线了。 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也是“汽车文化潮人” 其实,对于志在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所有中国汽车人来说,刚刚或者即将进入职场的90后,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中国汽车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跨越中,他们既是贡献智慧、挥洒汗水的建设者,也是享受新一轮技术革新和市场红利的受益者。 “小时候只知道‘大奔’,希望长大后能赚大钱,给家里买一辆,这样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车出门。后来因为迷上动漫《头文字D》,我又转而喜欢马力十足的日产GTR、外观讨巧的丰田AE86。” 在即将毕业的路口,同济大学车辆工程研究生王达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学校翼驰车队和队友们一起打拼的4年。 本科期间,除了完成学业,王达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了“跟车队造赛车”中。“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方程式赛车,第一次通宵设计赛车零部件,第一次做财务成本,第一次出国参加重大比赛……还有第一次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参赛。”当被问道与赛车有关的话题时,这位热衷于鼓捣汽车的90后大学生,仿佛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虽然从小就在电视上看过F1,但当自己真正走进围场,置身于引擎的轰鸣声中时,我还是感觉到了一种奇妙的幸福感。”2018年,王达如愿成为F1中国大奖赛的“志愿裁判”,在车队Pit房(即“赛车维修站”)看完了整场比赛。 站在赛车1米外欣赏技师快速更换赛车轮胎,与崇拜已久的明星车手合影,观察赛车内部那些复杂而精妙绝伦的零件……他向记者坦言,与当年那个守候在荧幕前看赛车、动漫的孩子相比,现在的自己足够幸运。 明年即将毕业的王达将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确定为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等前沿方向。“我认为,目前汽车业的确已经站在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路口。”他认为,随着汽车逐渐深入人们生活,它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消费者买车也不再仅仅注重动力性能和驾乘舒适性。“今后,更加智能的汽车会更擅长与人的交互。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深入以及5G时代的到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 出行变奏曲:技术创新让出行不再困难 王达还记得小时候一些“出行难”的窘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