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的启示(5)
时间:2019-05-20 14: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如果从人类和地球资源的角度进行思考,计划生育势在必行。地球已经人满为患,地球养不活这么多人……这是成立于1968年的国际性民间团体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向人类发出的急切呼吁。从《增长的极限》(1968)到《翻转极限》(2018),罗马俱乐部一直在用触目惊心的事实和数据呼吁人类要节制生育、同时抛弃物质主义的生活观。 思考生育和人口问题的第三个维度,是我们所属的区域和族群。人,不是抽象的存在。名副其实的地球人或者世界公民不存在,听起来非常诗意的地球村,其实是真正的无政府状态。不同的国籍、种族、宗教以及不同的文化和政治信仰把人类分为存在竞争关系的各种族群,我们看问题的时候族群视角不可避免。而一旦从这个角度思考生育和人口问题,事情就复杂了。是非曲直还可能随之发生翻转。 中东地区的主导文化是伊斯兰文化,穆斯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伊斯兰教宗派林立,影响了阿拉伯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该地区只能仰仗石油,所以在和小小的以色列的较量中似乎总是居于下风,尽管它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现在人们清楚地看到,人口成为其令人羡慕的比较优势。阿拉伯地区为何人丁兴旺?在《何以为家》中:母亲在得知自己又怀上孕之后对赞恩说:“上帝夺走你一样东西,就会赐予你另一样东西。我怀孕了。”是啊,虔诚信神的赞恩妈妈怕什么?我失去一个女儿,但是我马上又生一个。 欧洲文明立足于两希即希腊和希伯来-基督教传统。自启蒙运动以来,二者此消彼长,神道和神圣逐渐让位于人道和世俗。其结果之一,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体,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尊严、感受和幸福,倾听神谕的人越来越少,一直反对使用避孕药和避孕套的梵蒂冈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前任教皇本笃十六和现任教皇圣方济各也透出一些让反对者感到欣慰的口风:前者在2010年对避孕套的防艾滋功能表示赞赏,后者在2015年告诫“天主教徒不必像兔子一样快速繁殖”。于是,在欧洲(主要指西欧)的物质财富得到极大地积累、人权得到充分地保障的时候,欧洲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移民和难民从临近的近东和非洲奔赴欧洲。欧洲有财富,还有人权,这里是第三世界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应许之地。这个道理,连年幼无知的小难民都知道。于是,我们在《何以为家》中看到,从叙利亚逃难过来的小姑娘梅森骄傲地向赞恩透露,她要去瑞典。为什么去瑞典?“他们不会绑架你,我有自己的房子,别人要想进门就要敲门,我不想开门的时候就不开,那里的小孩只会自然死亡。”梅森姑娘的想法朴素而深刻。不过,面对移民潮和难民潮,欧洲人自己是什么感受?我们看到,欧洲各国的政府和知识精英坚持欢迎文化,避谈矛盾和分歧,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右翼和一些民间团体则追问“什么是欧洲?”、“欧洲是谁的欧洲?”等问题。对欧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忧虑在民间比较普遍。美国著名智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就针对穆斯林在欧洲的人口比例问题比较过民间感受和实际数据,结论是:想象远远大于实际。在法国,人们感觉穆斯林占人口的三分之一,实际不到十分之一。皮尤智库还在2016年的移民和难民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三种情况对2050年穆斯林在欧洲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进行了推算,得出7.4%、11.2%和14%这三种结果。 欧洲人的未来之忧,源自此消彼长的现实状况。一方追随人道和实现个体的原则,生育问题常常置之度外,一方听从多子多福的神谕把娃娃生了一个又一个。 但如果换个角度看,担忧欧洲不欧属于杞人忧天。欧洲人,退一步海阔天空。阿拉伯和欧洲,是广义的同文同种。大家都是白种人,两大宗教都是一神教,昔日的宗教战争属于同室操戈。再说,根据在欧洲诞生的启蒙思想,宗教是平等的。德国启蒙思想家莱辛在两百多年前就把为何要平等对待三大宗教的道理讲得一清二楚。他的剧本《智者纳旦》(1778)也因此不朽,至今仍然是德国诸多剧院的保留节目。如果承认宗教平等,就不用担心谁跟谁传教。 在生育观和人口政策方面,中国也走过一条曲折之路。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在外部世界的形象和遭遇同样耐人寻味: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时代,外界不嫌中国人多,对计生政策的批评不绝于耳;当一个庞大的中产人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后,却又出现了一种声音担心地球资源不够分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