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赴河南考察,第一站为何来到这个县(2)
时间:2020-08-29 15: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这是松柏掩映下的无名烈士墓区,建于2014年。土地革命时期,人口不足10万的新县,先后有5万5千人为革命献身。尽管名字无人知晓,但功勋永垂不朽。(央视记者潘巍王波涛拍摄) 02 鄂豫皖苏区红旗为何屹立28年不倒?>> 站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纪念堂门口,可以远眺到对面英雄山上的“红旗飘飘”主题雕塑。雕塑高28米,象征着鄂豫皖苏区28年红旗不倒。 △在这座主题雕塑上,能清楚看到上面的8面红旗,分别代表从鄂豫皖苏区走出的8支红军队伍: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红十一军、红一军、红十五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八军。(央视记者潘巍王波涛拍摄) 从1921年黄麻起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年间,鄂豫皖苏区武装斗争不断,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是什么原因,能让鄂豫皖苏区的红旗28年不倒、火种28年不灭呢?坐落在英雄山下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提供了答案。这里也正是习近平在新县考察调研的第二站。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博物馆前英雄广场的主题雕塑《启航新长征》。 △这是博物馆序厅名为“红色大别山”的汉白玉浮雕,再现了大别山的激荡岁月。(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这座博物馆保存着大别山四度辉煌的历史故事。 从土地革命初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到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鄂豫皖边游击根据地,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最后到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大别山的四度辉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不平凡历程。 △这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使用过的印章。(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于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开会讨论通过,1932年初传达到鄂豫皖苏区后,紫云区二乡苏维埃秘书方思归将其书写在一面青砖墙壁上。视频展现的就是87年前的那一面墙壁,1998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30万人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原军区主力军部队突围后,大别山区游击队在异常恶劣的形势下,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刘名榜就是其中一员。 △刘名榜(1902-1985),河南新县人。当年的大别山区游击队队员。新中国成立后,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这是刘名榜的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证。 刘名榜的孙女刘小妹,至今已在新县工作30多年。她还原了爷爷当年躲避敌人围剿的惊险经历。 △刘小妹给《时政新闻眼》讲述了爷爷刘名榜采用倒穿草鞋的办法,躲避敌人雪地搜山。 1947年8月,为粉碎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挥师南征,跨越陇海路、涉越黄泛区、血战汝河、抢渡淮河,于8月底胜利到达大别山,完成了战略进攻的第一步。 △刘伯承和邓小平。 △邓小平在光山县北向店干部大会上作《目前形势和南征问题的报告》。他说:“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在三个月内,陈粟、陈谢能大量歼敌,江汉、桐柏、豫陕鄂和淮河以北地区能深入工作,对全局则极有利。”当时他43岁。 △这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作战时留下的60炮筒、机枪及机架。 1947年9月10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光山县接见了刘名榜、邱进敏等99名游击队战士。邓小平问刘名榜:“那么艰难,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刘名榜回答:“靠党的坚强领导,靠握紧枪杆子,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百姓冒着杀头的危险,铁了心地支持、掩护我们。没有他们,我们一天都活不下来!”。 △刘小妹告诉《时政新闻眼》,爷爷刘名榜始终惦记着大别山革命老区的老百姓。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易车视频
- 下一篇:扬子烯烃厂及时消除一重大电气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