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独家 >

汽车社会化营 需要多维度大数据支持

  AdMaster针对汽车行业最新发布的《社交洞察如何赋能车企生意增长?》报告显示:品牌宣传的重点与消费者的关注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受追捧的“智能化”,品牌传播的重点“自动驾驶”这一技术,而消费者在意的智能则更多是“辅助”的实用功能;在品牌营销方面,对447个粉丝量超过1万的汽车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进行分析后发现,媒体和资深达人类KOL有效粉丝占比不及3成,买粉买评论的社交营销无法带来真实有效的营销效果。

  AdMaster洞察合伙人沈思永(Albert Sim)表示,营销的本质是重视消费者情感体验,不能用过去的广告宣传思维去做社会化营销;同时由于社交数据造假成本低,汽车的社会化品牌营销需要多维度大数据支持,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品牌形象传递有偏差

  品牌形象,是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整体印象和典型特征,它一定程度上等于产品源于基因的核心卖点,比如沃尔沃的安全、宝马的操控、奔驰的豪华、本田的发动机、比亚迪的电池……,在消费者单一需求强烈或产品各方面能力均衡的情况下,突出的品牌形象可以让消费者对品牌印象更加深刻。

在中国,车企所传达的数字品牌形象是否与消费者关注的形象契合?AdMaster基于Social Master社交数据库,利用AI + HI (Human intelligence)的数据技术,同时补充人工判定,构建了专属汽车行业的数字品牌形象知识图谱,将2019年第一季度的86个汽车品牌相关的社交内容分为具有代表性、无商业目的消费者自然声音及商业发帖(PGC),两者对比后发现,汽车品牌的卖点不一定是消费者的需求点。

最为典型的就是,除了在“驾乘体验好”“设计感强”“外观悦目”“有激情”“动力强劲”等少数品牌形象上,品牌和消费者一致给予高度关注外,其他形象点,品牌和消费者存在明显差异。品牌大力传播的“引领潮流”“关怀客户”“科技领先”等“高大上”关键词,在消费者的关注中均排名下游,同时,消费者关注排名靠前的“安全性高”“性能卓越”“经久耐用”“年轻”“使用省心”“内饰精致”等“接地气”关键词则并非品牌宣传的重点。

除了整体形象认知上的差异,对于单个品牌形象,品牌的诠释跟消费者的期待也有较大差异。比如受追捧的“智能化”,品牌传播的关键词普遍聚焦“自动驾驶”这一前沿科技,而消费者认为的智能则更多关乎“辅助”这一实用功能。

同质化的传播,忽视的是消费者的多元性需求。

沈思永举了一个例子,一家高科技品牌公司,在做品牌宣传时“高科技”是宣传的重点,但是在讲品牌故事时,应该让消费者能够产生共鸣,而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强调高科技,忘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

“这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品牌传播缺乏差异,导致竞争更加激烈;二是由于没有满足消费者的认知需求,导致产品关注度低下。汽车市场的竞争很激烈,更要对此足够重视。”沈思永说。

  AdMaster通过词云分析,找到了车企和消费者对品牌认知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品牌的传播语言和消费者的关注焦点存在差异:在诠释“设计感”时,大部分品牌都把“外观”和“动感”作为核心传播点,而在消费者心中,“设计感”更多是指“豪华感”的营造和“经典”的传承。

对此,沈思永给出的建议是,第一,车企要主动管理及把控数字品牌形象;第二,品牌定位要有“全局视角”,仅仅把基准定在少数几个假定的竞品身上,是有风险的;第三,品牌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同样的观点。

真假KOL

消费升级、年轻化、内容化、智能化……这些都是汽车品牌营销所要考虑的因素,品牌营销模式创新中上升最快的就是社会化营销。但是,由于社交数据造假成本低,KOL造假十分普遍,这就导致能够反映真实消费者诉求、最终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大数据很难获得。

  KOL是营销学上的概念,通常被定义为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AdMaster选取447个粉丝量超过1万的汽车KOL,按照账号主体类型将其分为媒体、资深达人(个人IP)及车企官方微博三个大类进行分析,结果则显示,媒体及资深达人KOL占比近9成,有效粉丝占比却均不及3成。

  “媒体和资深达人类KOL虽然数量最多,但粉丝量大、具有合作价值的头部KOL却数量有限,加上买粉买评论的造假成本低,有些粉丝量级大的头部KOL,其真实传播力很难有效辨别,因此汽车的社交化品牌营销需要多维度大数据支持,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沈思永表示,KOL要考核“有效粉”,一方面僵尸粉对广告投放毫无价值,企业花钱不应该打水漂;另一方面,传播要直达到有质量的粉丝,直达消费者。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