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一年,带来了啥?(3)
时间:2020-06-01 20: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不仅如此,田彬团队还牵头组建乡村振兴合伙人创业联盟,召集济宁市相关行业合伙人,通过自发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开展技术中介、信息交流、人才培训、资源整合等多方位服务,不断扩展合伙项目的发展空间和示范效果。 合伙人得事业老百姓得实惠 ——大家互相成就,用市场之手串起一条产业链 34岁的孔凡帅,以前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负责山东业务,后来辞职创业干起餐饮,在济宁市区开了1家店,曲阜开了2家店,生意都很好。现在他也是基地文创街里餐饮项目的合伙人,餐厅的名字延续他一直以来的“厚厨”品牌,又叠加了本土元素,最终命名为“厚厨土灶台”。 4月24日下午,记者原本在基地书坊里约着张建军和孔凡帅一起采访,没想到随着交谈的深入,原来并不熟悉的二人碰撞出了合作的“火花”。 “我的民宿不含早餐,你那能解决吗?”“我们两家可以一起合作,共享客源”……“单纯只是住宿难以留住客人,民宿的业态必须有其他业态的支撑,合伙人模式让大家互相成就,用市场之手、商业之手串起一条产业链。”张建军说。 负责研学项目的王灵延已经和其他合伙人开启了合作。在其团队设计的课程里,涵盖了农耕课程、民俗体验课、丛林课程,等等,课程与豆腐坊、陶艺坊、咖啡馆等业态实现了“嫁接”。随着“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等规定的出台,研学项目已经有着广泛的需求基础。“去年接待了10万名学生。今年受疫情影响中小学这块没启动,借助文创街五一开街,我们搞起了亲子课,效果不错。”王灵延说。 在项目的创始合伙人们看来,在各个业态背后是“沉睡”的农村广大的资源市场。“前阵子在基地里搞了一次宝马车友会,车主们在村里搜罗香椿芽、土鸡蛋,农户摊子上的卖完了,他们就跟着去鸡窝里掏。”王大强说,村里找来和基地合作,定向采购销售小米,基地通过合伙人对外发布后,5000斤小米几天内预订一空。 “现在人们崇尚原生态的食材,但是享受好食材渠道很少。南方有一个做黑脚鸡的餐饮品牌,主打的就是原生态,品牌塑造成功后门店众多,有一个乡镇所有的黑脚鸡供这一品牌使用。”孔凡帅和创始合伙人们谋划的正是这样一种未来:前端塑造品牌,后方把广大农村闲置的荒山树林利用起来,带动当地村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未来每一个业态都有和乡村振兴结合的丰富‘场景’和‘空间’。”田彬说,目前项目仍然处于涵养人气的阶段,很多事情也都在探索,甚至自己并不能完全清楚,在合伙人们想到的规划之外,未来还有哪些可能,但他已然做好了“先赔钱两年的准备”。现在项目还在不断投入,“输血”来源就是他一直从事的建筑工程、装修设计等产业,其他三位合伙人也大致如此。 但是让合伙人们欣喜的是,梦想正在一点一点照亮现实。田彬反问记者:“能想象得到吗?这么小的地方来过18个国家的艺术家。”五一活动的成功落地,也让他信心大增。 未来并不遥远,项目对当地的带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喜看村庄一点点发展起来,东仲都村党支部书记李保玉十分感慨。李保玉是全国自强模范,这位身残志坚的“拐杖书记”从2004年担任书记这十几年来,一直想彻底改变东仲都村落后状况。“以前方向不是很清楚,合伙人的到来了了我的心愿。”李保玉说,作为库区里的小山村,想要发展很难,合伙人们变废弃宅基地为“宝”,打开了东仲都村发展的一片新天地。李保玉告诉记者,现在项目每年固定给村集体5万元,下一步村集体和田彬团队还要合作打造一个果树示范基地,促进村集体增收。 对东仲都村村民而言,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村居环境“天上地下”的变化,还有实打实的“家门口就业”。 所有合伙人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招聘员工必须本地村民为主。35岁的冯艳杰去年3月份应聘成为书房的服务员。“原来一直在家看孩子,大的11岁,小的7岁了。对象是跑运输的,我这顾着孩子没法出去工作。”有些害羞的冯艳杰不善言辞。她告诉记者,现在从家里出来,走个两三分钟就能到书房上班,工作时间从早上8:30到下午5:30,早晚都能照顾孩子,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这让她感到十分知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