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牵挂|万华化学集团:突破“卡脖子”技术,抢占自主创新制高点(2)
时间:2020-06-01 19: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从1999年“立木建信”重奖技术人员孙敦孝21万元,到如今技术成果盈利提成上亿元不是新鲜事,万华高级人力资源总监赵继德认为,在万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奖成功”绝不是一句空话,由此形成了完备的研发体系和激励机制。 专业、行政双通道晋升序列,打开了研发人员上升的空间。位于专业通道上层的“首席科学家”,地位相当于企业自己的院士,收入等同于副总裁。小试成功有奖金,中试成功有奖金,产业化有奖金,产生效益连续5年提成奖金,就连不产生直接效益的基础研究做出成果也有奖金。仅科技奖励资金,万华去年就发了4500万元。难怪在万华,行政岗位出现空缺,也很少有人申请从技术岗调过去。 在万华精心营造的创新生态圈里,技术人员像珍宝一般被妥善地保护,研发创新的目标格外单纯和笃定。任经济形势与外部环境波谲云诡,万华坚持用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确定性对冲未来的不确定性。 站在总部基地大楼远眺,海风拂过磁山的葱茏草木,掀起后浪澎湃。 万华一位高级研究员曾带着5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攻坚突破有机化工原料MMA的生产技术。生产经理难以相信:“能干成吗?”没想到,2018年真的实现了产业化。1981年出生的北京公司总经理,“85年”的采购部总经理,“88年”的战略发展部主管……细数万华的“后浪”们,赵继德说,万华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万华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平台,给他们信任和试错的机会,让青年人才茁壮成长。 指向基地一隅,赵继德告诉记者,那里是即将于6月1日启用的万华大学教学楼。“名为大学,其实是万华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塑和再造,从培训转向到培育,万华正打造自己的职业化、专业化、具备领导力的新型人才队伍。” “两年前总书记问我,万华有多少研发人员,我说1000多人。不到两年时间,这个数字超过了2500人。”廖增太说,尽管今年受疫情影响,万华仍坚持加大人才吸引力度,计划招聘超过2400人,正式签约的已有900多人。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万华深谙这一点,正一以贯之地描绘“人才济济、茁壮成长、后继有人”的人才蓝图,夯实创新之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