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夕勇:2019年首次负增长后 新能源汽车如何进入高光时刻?(3)
时间:2020-03-03 05:4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毫无疑问,特斯拉的入华和Model3的国产给我们中国汽车确实带来压力和挑战,但长远看则是机遇,它搅活了一池春水,带动一批本土配套企业的发展,像曾经的家电行业,倒逼中国相关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活络思路,敞开胸怀与国外企业竞争、学习、发展,及未来的超越。 走向强大的五点思考 中国新能源汽车要在世界上实现自己的特色道路,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路线问题,我认为,纯电动路线主要为乘用车,混合动力是能源替代的必要过渡路线,氢燃料电池汽车主要侧重于商用车。原因在于,纯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高,使用成本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成熟,更适合中短途乘用车和轻型车辆大范围应用。而混合动力汽车由于超长续航能力、燃油能源的易获取等优势,在汽车市场中将长期占据重要位置。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节能效率高、加氢速度快、噪音低、无污染物排出等优点,但目前受制于氢能储运难、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瓶颈,适合大型客车、重型载重车等大功率、长距离固定路线场景中使用。 对企业而言,我们还有很多要进步的地方。作为整车企业,我们应当重视新能源汽车各条技术路线上的技术创新,聚焦关键技术,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做好无模组电池、扁线高功率电机、高集成化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的装车应用,稳步形成核心支撑力。其次,面临后补贴时代挑战,要以“性价比”为抓手提升产品力,突出新能源独特优势,细化市场分类,对私市场重点分车型、分区域、分人群开拓市场,对公市场进一步抓住公共服务领域电动化的机会,逐步实现电动化对燃油车的替代。 汽车产业的强大归根到底还是产业链的强大。我们要一只手紧握动力电池、电机、高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自动驾驶设备等上游供应商,提倡供应商先期介入服务(EVI),量体裁衣提供产品;一只手紧握充电桩、出行平台、能源企业等下游服务企业,渗透协作。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国甚至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科研成果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化优势,一方面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学研结合,共同构建产业开放合作生态,群智、分包筑牢产业共同体,做好大蛋糕。 在中国汽车的品牌打造这个难点上,一定要充分重视。品牌决定价格区间,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才能实现品牌突围,国内车企在做好新能源产品升级时,可发力高端子品牌建设,通过全新渠道展示、品牌理念推广及衍生增值服务等手段,带给用户全新体验,实现品牌差异化和持续升级,树立“金字招牌”,才能与特斯拉等“外来和尚”对台唱好戏。其次,要探索全新商业模式的孵化,向全产业链赋能。整车企业应当成为新商业、新模式的策源者,如出租车换电运营、网约车B端客户的发掘、私家车车电分离模式、氢能资源的产储运用开发等等,以商业模式撬动“新四化”,以点带面做好示范应用推广,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政策方面,国家应持续发挥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引导作用。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步由政策导向过渡到市场导向,行业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稳定的、不大起大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茁壮健康成长。当前,新能源行业最迫切需要的是稳预期,稳预期就要稳政策。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可进一步加强,如及早发布非补贴性支持政策、提升“双积分”政策实施效率等;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制定周期长、预研不充分、以及部分细分车型应用标准空白等问题,政府应加强标准法规制定的前瞻性,尽快制定纯电动末端物流车等产品标准;面对基础配套设施痛点,应持续加大对充电桩和充电站建设鼓励力度,鼓励地方政府在能源价格、建设用地、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施策,提高充电便利性;在能源“绿电”推广方面,鼓励和引导清洁能源的使用,建立电动汽车、充电桩、电网和光伏电站之间的可追溯关系;消费政策制定方面,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尤其应加大新能源商用车、物流车、快递车等应用前景广阔领域的推广支持力度。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的基础地位没有变,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加快转型,长期向好、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十年破壁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正由量变转向质变,加快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来,唱衰行业的声音会越来越小,并终将落空。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勇于创新,科学施策,久久为功,终将不负使命,实现汽车强国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