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问北京城市副中心(2)
时间:2020-01-19 21: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原名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北京市属三甲医院。2019年6月19日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 “我们已接诊患者71万多人次、完成手术7600余例,日门诊量最高达到3700人次,专家出诊比例达到近40%。”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说。 友谊医院,是优质公共资源加速向副中心集聚的缩影:东直门医院主体东迁,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开工建设,副中心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北京学校小学部、运河中学附属小学、德闳国际学校等一批中小学开学招生,全区增加学位8800个,新开各类幼儿园13所…… “我们大力提高各项公共服务水平,使更多人民群众共享副中心发展红利。”曾赞荣说。 四问:老城区如何保护 城市双修正在促进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和河北雄安新区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绘不同,北京城市副中心需要以新带老,实现新老城区深度融合。 老城,即北京城市副中心西部,涉及5个街道、5个乡镇,现状人口72.6万人,占城市副中心总人口的83%,总用地规模约58.5平方公里。 市政基础设施标准低,老旧小区亟待改造,生态绿地缺乏……伴随城市化进程,老城区亟待进行“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要求“强化空间织补,在老城区做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 升级改造排污防涝,建设家园中心,加强老旧小区整治,解决私搭乱建乱停车等问题……一系列“老城双修”改造工程,正在让北京城市副中心老城区“美起来、活起来、便利起来”。 2019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评选产生,通州区两条街巷榜上有名:玉桥街道粮食局直属库平房胡同和永顺镇街道果园路。 直属库平房胡同内,一面危墙换成了栅栏,墙外竹子透过栅栏,居民可以出门见绿。墙上贴的红砖和增加的景观灯、投光灯,使这里面貌焕然一新。 64岁的马玉生从小在胡同长大,指着杏树告诉记者,这是他30多年前种下的:“过去这里脏乱,现在环境好了,树也被很好地保护起来。” 和谐宜居,离不开良好人居环境。2019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拆除违法建设1010万平方米,新建和规范提升便民商业网点117个,实现留白增绿1935亩,完成背街小巷整治提升41条、老旧小区改造26.35万平方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增强。 五问: 副中心交通枢纽进展怎么样 林立的居民楼中间,一大片围起来的场地已经平整,中间是一个数米深的基建坑,一排挖掘机并列…… 作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2019年11月30日启动施工,项目建设周期5年,计划2024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北至京哈铁路,西南至北运河,东至六环西侧路,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处于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空间结构的交汇处,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的10个全国客运枢纽之一。 未来,副中心站的地上是繁华的都市生活圈,地下是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 作为“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连接北京两大机场,汇聚多条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今后,可以实现1小时直达雄安新区、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这个项目是副中心拉开城市框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副中心未来的交通中心、首都北京新门户、副中心的活力核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王承军说。 六问:城市绿心什么样 2排银杏、4排白蜡、6000余株彩叶乔木,沿全长约5.5公里的星形园路环有序排列;保留原有的6000棵乔木,种下30万株本土植物…… 大运河南岸,与行政办公区遥相呼应,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雏形已现。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心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副中心“有生命力的城市地标”。 2019年底,城市绿心园区内全长5.5公里的星形园路环实现全线贯通,乔木种植全部完成。星形园路由一条8米宽的骑行道路和一条3米宽的健康步道组成,中间还设置了宽窄不等的休息绿岛,头顶将有林荫遮盖。 生态保育核心区原址为有着近40年历史的原东方化工厂,保留下来的1860平方米的工业厂房将作为游客服务中心,发挥新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