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长沙制造│年终特稿(3)
时间:2019-12-30 13:0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不只是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环卫车、清扫机器人等6款不同款式的环卫机器人已在长沙橘子洲“上岗”;能认路、会避让车辆行人的“超影”无人快递车,在长沙的高校里当起了快递小哥…… 坐拥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长沙,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正在“智造”加速中,不断实现着自我突破。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中国五矿国家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周柏平 摄 拥抱世界之路 如今,落户长沙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超过150家 亿万年前,板块漂移碰撞,地壳隆起,青藏高原崛起于洪荒之力中;时至今朝,在“工业荒漠”中白手起家,长沙制造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片茂盛的“工业森林”成长于智慧之力中。 不沿边、不靠海,身居内陆,开放型经济先天不足。这对长沙制造业走出国门、拥抱世界无疑是一个天然的瓶颈。 早在1200多年前,正是李唐王朝。 长沙窑出产的釉下多彩瓷,源源不绝地跟随我们的先辈,从铜官古镇扬帆远航,走湘江,入洞庭,越长江,经历大洋中的无数惊涛骇浪,抵达阿拉伯地区。当时的长沙铜官窑,成为产品远销中东的“世界工厂”。 这是祖先留下的优良基因,也是长沙与世界交互的生动篇章。 筚路蓝缕,攻克一个个技术难点,攀上一个个行业高峰,一次次定义中国高度,长沙制造不断吸引着世界关注的目光。 2018年10月,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大陆集团与长沙市政府签约,将中央电子工厂、智慧城市和智能出行示范等项目落户长沙。 沃尔玛、西门子、ABB、博世、施耐德、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也频频关注长沙,或在长沙布局重要板块。 目前,落户长沙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超过150家。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的增加,是衡量长沙经济外向度的重要标尺。得益于此,世界对长沙的陌生感、距离感,正一步步消弭。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主动拥抱世界,长沙经济外向度一路攀升。 湖南大族激光智能制造基地。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周柏平 摄 2014年10月,中欧班列(长沙)首次开行。物理上的铁路大动脉,将长沙与世界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近。短短5年内,电子产品、陶瓷、服饰、机械配件、化工、纺织品、食品、钢铁等制造业企业快速集聚长沙,继而走向世界。 如今,中欧班列(长沙)已有运营线路11条。多条线路如明斯克、德黑兰、蒂尔堡、布达佩斯等已进入常态化开行。 车来车往,班列沿途的杜伊斯堡、塔什干、莫斯科、汉堡、华沙、明斯克、布达佩斯、德黑兰、蒂尔堡等欧亚城市,也感受着长沙制造的魅力。 轨道上的列车将地球的两端连接,蓝天上的航线把世界串成一个整体。 截至目前,已有56家航空公司(其中外航23家)在黄花机场执行195条定期客货运航线,通达国内外112个机场。 和2018年冬季航季相比,黄花机场新增至内罗毕、名古屋、加德满都、斯里巴加湾市、静冈、槟城、济州等8个国际或地区航线。 航线增多的同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长沙的加速汇聚,让长沙制造业的发展内修于心、外化于行。 “要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就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让长沙制造业在世界舞台上长袖善舞,参与全球竞争。”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方向不动摇,一以贯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推动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长沙乃至湖南而言,这是一个走向世界的历史性契机。 两年后,湖南以长沙为节点城市,重点实施装备产能出海等“六大行动”,建设8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600多亿元,将湖南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腹地和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6年来,长沙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了东帝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白工业园、北欧湖南农业产业园、埃塞·湖南工业园等海外园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