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独家 >

新能源汽車洋品牌進場掀起多大波瀾(2)

  另外,大多“洋品牌”在發力新能源汽車時就建立了專屬的開發平台,如大眾MEB平台,專屬的開發平台不僅在產品品質、產品開發上具有優勢,也更利於控制成本。

  ■近身肉搏 自主品牌壓力不小

  盡管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據了全球的半數,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卻是,這是政策扶持下的市場,而不是靠產品市場化發展自然形成的市場,一旦扶持政策大幅減弱或退出,行業發展受到影響似乎不可避免,這從新能源汽車最近連續4個月兩位數的銷量下滑就可窺見一斑。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對政策普遍依賴的自主品牌車企在補貼大幅退坡后產銷量出現了明顯下滑,此時再遭遇從車型推出之際就沒有補貼大力支持的“洋品牌”,壓力可謂更大。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魏嵐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多次強調,華晨寶馬會充分考慮成本與效益,一定是在有收益的情況下才會推動相關產品的市場化。

  此外,“雙積分”的硬性規定也推動了“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進程。此前,“洋品牌”靠著在燃油車領域的較好發展,可以忽略尚未完全成熟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但隨著“雙積分”政策的實施,缺乏新能源汽車積分將面臨處罰,讓它們不得不開始重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種種表現可以看出,“洋品牌”已然來了,且來勢洶洶,產品也是具有相當的競爭力。當“洋品牌”帶著更成熟、價格更合理、更具深厚品牌底蘊的產品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之后,可想而知將會掀起多大的波瀾。盡管自主品牌此前已經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出現比亞迪、長城、吉利這樣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但仍不能忽視“洋品牌”帶來的挑戰。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盡管“洋品牌”“來者不善”,但也不必過於擔心,一方面,從車型品牌來看,中國品牌在純電動汽車市場中佔有絕對優勢,而“洋品牌”則更多發力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另一方面,提早在新能源汽車布局的自主品牌已經積累了更多經驗,從比亞迪、長城、吉利等企業的發展來看,自主品牌並不是沒有與“洋品牌”近身肉搏的能力。(王金玉)


(責編:歐愷、李闊)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