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四川|22天7500多公里 新华社记者再走“天路”记录逐梦故事
时间:2019-12-22 20: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惠小勇 陈天湖 胡旭 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俯瞰(10 月16 日摄)。 江宏景摄 ◇今年12月25日是川藏公路建成通车65周年纪念日 ◇“当人民解放军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来到当时的雅安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横断山脉地带无数的雪峰和大江、激流,通往西藏的路还根本不存在。” ◇如今从成都到康定的车程从7个小时缩短到3.5个小时,广袤的藏区迈入高速时代 川藏公路,又被称作云端天路。它像一条长空舞动的哈达,环绕雪山草甸、飞越千山万壑,拉近了内地和雪域高原的时空距离。对推动藏区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巩固西南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12月25日是川藏公路建成通车65周年纪念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一行近日沿国道318线从成都出发,一路西行直抵拉萨,再穿越藏北草原,沿崎岖颠簸的国道317线折返,行程15000余里,历经20余天,对川藏线进行了完整的行进式报道。一路所见所闻所感,让本刊记者更加深切体会到,云端天路不仅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空前的交通工程建设奇迹,在雪域高原上谱写了壮美的逐梦诗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也已成为川藏线上一代代奋斗者的“梦想航标”,被接力传承和弘扬光大。 最美川藏线一瞥。陈大康摄 天上没路 修路上天 内地与藏区自古交流频密,茶马古道见证和促进了汉藏民族间的互通共荣。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从内地入藏的交通都极为不便,所谓“鸟道羊肠、天梯栈道、溜索横渡”是最真实写照。从雅安到拉萨,甚至需要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当人民解放军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来到当时雅安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横断山脉地带无数的雪峰和大江、激流,通往西藏的公路根本不存在。”时任第十八军后方部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明义主要负责修筑川藏公路,其子陈亦军这样描述那时的艰难状况。 “谁说天上没有路?咱们修路上了天!”1950年初,第十八军奉命进藏,开国领袖毛泽东一声令下:“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950年4月13日,川藏公路在四川省与西康省(后撤并)交界处的金鸡关动工,挖下了这一世界公路奇迹的第一铲土。而此时的藏区,仍是最苦寒难熬的季节。 这是沿途藏族群众在开坝坝会。陈大康摄 川藏公路很大部分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所经之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为了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和峡谷激流间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路线,当时缺少现代仪器的踏勘与测绘人员只能靠双腿多走,靠双眼多看,在缺氧的状态下多思考、多比较。 那是艰难困苦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人才奇缺又英雄辈出。工程师余炯带领一支小队踏勘昌都至拉萨间的线路,历时一年多,行程9000多公里。由于山高路险林密、通讯落后,这支队伍一度和司令部失联四个月,归队时队员一个个衣衫褴褛、长发披肩、胡须满腮、面黄肌瘦,几乎不成人形。 著名的怒江桥墩仿佛述说着当年修建川藏线的艰辛。陈大康摄 雪域高原冬季特别寒冷,筑路人员在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高山上施工。白天,他们在天寒地冻的野外工作,一锤下去,手上震出几道血口;晚上,他们在用捡来的树枝铺就的“木床”上休息,夜风吹来,寒气从下直往上钻,冰冷刺骨。 “155团3营在生达山遭遇大风雪,全营450人,冻死1人,冻伤7人,雪盲150人。”当年随军进藏、今年99岁高龄的老战士魏克,在日记中记录了许多这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他如今依然挺直腰板告诉记者:“山再高,没有我们的脚底板高;困难再大,没有我们的决心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