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100家制造业工厂的自动化之路〡谁能向死而生?(3)
时间:2019-11-05 21:3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工厂有4条产线,专用设备排料机、螺丝机、点胶机、标签机一应俱全,自动化方面有将近30台的2轴直线电机以及各类定位设备进行卡位、导向等,但还没有使用scara或工业机器人。 简单的看板系统标志着每个工人的生产数量、成品率以及节拍时间,平均1条产线上有10-15个年纪不大的小妹在进行装配和打包。大象机器人与他们的合作就从打包开始。 在接触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对自动化的认同感极强,“迟早是要做的!只是时间问题吧”是老板对于进一步自动化改造的态度,“这实际上是一个必定会发生的趋势”。他对于信息化的理解并不多,但是对自动化是极其乐观的。 工厂D:某体育用品厂(内资) 规模:550人 规模:工业 2.3 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健康生活快乐体育,学校、小区、公园的健身锻炼器材逐渐增多。位于福建的工厂D是知名的体育器材提供商,生产产品有摇摆机、背部按摩器、健身车等。 工艺上,从来料折弯、雕刻、预处理到冲压、焊接,以及最后的喷涂是都自己做的。去年开始工厂使用了OTC的3台焊接机器人,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老板算了一笔账:之前一个焊接工人7000元,包吃包住和可能的培训费用,平均每年10-12万元。现如今一台焊接机器人8-10个月即可以回本。但在信息化方面,工厂只是刚开通了ERP,并没有尝试其他的信息化系统。 实际上我们也对该工厂实际状况做过评估,认为焊接工序是最容易做的。机器人在其他工序上,效率还是比人工弱;即使比人工强,涉及到投资回报的问题还是有待考量。 如果再改造,则只能对极个别工序进行再提升;如果整体提升,则需要对工厂的整体自动化进行评估。不仅需从来料、下料、排料进行整体规范化管理,还得从人机料法环每个环节进行评估,得打造一个智能工厂。但工厂一般可以接受的pay-back投资回报的舒适区间为5~10个月,超过一年则会犹豫再三。只有对于中大型企业,2年投资回报期的项目才比较容易推进。 尽管当地政府对示范车间持有鼓励政策,最低投资超过一千万元的示范车间有相应补助。但对于一家年营业3至4亿的工厂来说,初期投入大于其实际利润,而相应的补助需要历经复杂的申报、评审程序以及漫长的时间等待,不少企业也只能望而却步了。 图片来源:澳洲财经见闻 03 柔性生产 工厂E:某汽车零配件厂 规模:1300人 阶段:工业 3.2 E工厂在当地颇具名望。作为拥有三家分工厂的当地零配件标杆企业,主要生产涵盖发动机配件如增压器、各类连杆,转向与传动配件如拉杆、助力泵等;产品以细节制胜,强调品质。公司成立至今不到十年,但已成功在前两年挂牌新三板。 工厂有5个车间,我们参观的是其中一个挂牌的示范车间。工人们需穿戴防静电帽、套防静电服、着防静电钢头鞋,过风淋室。所有员工行为规范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尽然有序。 以产品为驱动力的工厂E,每项产品生产操作以机器人优先——SCARA贴膜覆膜、六轴机械臂弯管机上下料、机械臂去毛刺,还有各类国内外定制的自动化设备进行着半成品处理、检测、测试、打包、组装。 与此同时,工厂也十分重视信息上传、数据融合。几乎现场所有的自动化设备、智能传感器如二维码RFI或手持终端都有着相应的信息采集,通过可视化平台进行数据化监控与分析,ERP、MES、CRM系统一应俱全。 厂主深谙生产工艺及细节,对节拍时间、加工精度,竞争工厂的设备,客户最终的成品要求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加之其信息化的管理,我们和对方的沟通极为顺畅。 工厂现在的主要诉求集中在如何进行柔性生产。以往工厂是一条产线只对应一款产品,但事实上工厂每天都会根据订单的变化,对产线进行0-2次的产线换型生产。因此,现阶段的产线设计不仅需满足2-3款产品的测试、检测与组装,还需满足对安全机械臂、抓取系统的相关需求。所以,产线的自动化改造要求既要“兼容”现在的产线需求,同时也要不影响产线的生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