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大众经典阅读的意义在传承文化血脉(2)
时间:2019-06-21 23: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当我们说到文学经典的时候,和其他的经典还有不同。伟大的作家是对世界的伟大观察者,他们的作品,可以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和描述,记录了一个时代,同时在这种了解和描述中又渗透着他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这些东西也是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人类生活的很多情感体验往往不是我们直接体验到的。一部伟大的电影让我们感伤、流泪,是因为我们体验到了电影人物的悲伤、辛酸,我们能够跟着他们一起去体验这些东西。 一个伟大作家可以体验得非常丰富细腻,而且还能用文字呈现出来。而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在接受这种情感的训练。现代人活得太匆忙,情感就不够细腻。像古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连花啊、风啊、草啊都能引起情感上的关联,而我们对此的感受就没有那么细腻。这种情感的粗糙带来的就是人性的野蛮。如果幼年时有过这种细腻的体验,那么在生命中会留下痕迹的。 另外一个方面,个人的成长通过什么来获得?伟大的作品可以让我们间接有一个成长的可能性,这也是经典阅读的意义。 经典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反复被阅读,一代一代被流传。可能有的作品,只被少数人喜欢,还不能被称为经典,但如果经过一代读者或者其中某一个人的阐释,被同代或者下一代的人所接受,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因此流传下去,就可能成为经典。 人和经典之间是互相教育的,经典培养出读者,而被培养出来的读者反过来可以识别经典、认识经典。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情感最细腻、最敏感的时候,这个时候读伟大的作品,就会体验到人性的伟大与丰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中小学阶段语言教育的重点,在孩子最饥渴的时候,你给他什么食粮,就打下什么底儿。我们不否认有一些特殊的人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突然开悟了,但是对整体来说是不成立的。 推荐书目很难,只能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说几部。青少年时期,喜欢读故事性强一些的作品。首先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对于我体会古人的精神境界、精神状态起到了桥梁作用。在先秦散文中,我更喜欢《庄子》,还有一本《唐宋词一百首》,我全背下来了,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奠定了我的古诗词的基础。国外的作品,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黑塞的《荒原狼》都对我触动很大。还读了一些外国文学通俗文学,其中也涉及一部分的人性描写,也是有收获的。 江晓原:大众的经典阅读更应该考虑文史哲领域 列出一些书来作为适合大众阅读的经典是可能的,当然也有技术上的困难。很专业的书,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就不适合公众阅读。《红楼梦》就很适合。标准是什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如果要吸引大众阅读,这三点是要兼顾的。有一些书几千年、几百年来大家都读它,这些书在这三个标准上都是很好的。 不要排斥学术书。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确实是一部学术著作,它截取了万历十五年这一个横断面,从这一年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来分析明代社会的症结,在历史学界被认为是经典著作,作为一般公众也完全可以读懂。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他在俱乐部里面向公众所做的哲学演讲,很通俗。叫作《西方哲学史》的著作有好几种,已经译成中文的至少有三种,另外几种读起来都很乏味,不适合公众阅读,罗素的书“三性”都具备了,适合推荐给大众。 阅读经典主要是培养公众的文化修养。科学技术知识在学校教育、专业教育方面已经完成了,更多地应该考虑文史哲这个领域。 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如果只选一种,我会选《孟子》,它代表了儒家经典,又是最好读的一种。《论语》是语录体,常常只有只言片语,上下文欠缺,所以对《论语》,大家经常有不同的解释,必须做些辅助准备来帮助阅读。《孟子》有整篇的论述,文风用现在的话说是非常给力的,适宜公众阅读。如果不能直接读懂原文,可以读带注释的版本。我反对读古代经典的白话译文版,不仅有错误和遗漏,而且搞得味道不对了。这一点和我们读西方的译文不一样,因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毕竟是同一种语言文字。 读中国古代诗歌,唐宋诗词如果只选一位作家,我会选李白。李白的诗更多关注内心,直接写内心的东西更能够穿越时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