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经销 >

学者谈:大众经典阅读的意义在传承文化血脉

  记者 高 爽 关艳玲

  核心提示

  对“经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基于对普通阅读者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家对经典作品的敬意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又有些望而生畏。相比于一般的阅读物,经典阅读对读者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要求显然要更高一些,但同时,它们给予读者的滋养也会更多。

  在这个系列报道的最后一期,我们采访了三位著名学者,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高建树,而且在推动大众阅读上也颇有心得。什么是经典?有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大众经典?如何提高阅读经典的能力?希望他们的辨析能够让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更近些。

  俞晓群:伪经典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时尚性、实用性

  在编“新万有文库”时,我曾经请教过陈原先生:什么样的书可以列入经典?他说,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存留价值。存留价值谁来界定?一个是专家界定,一个是大众界定,也就是市场界定。例如《红楼梦》,谁都不能否认它的存留价值。要说被大众接受的经典,考验它的就是时间。刚出版的书再畅销,也只能做一个有可能成为经典的预测,只有靠不断地再版,才能最终得到检验。

  书是特殊的商品,既有商业价值,又有文化价值,经典的核心问题是文化价值。一本书的内容是由多重文化价值组成的,既有高雅文化,又有低俗文化,既有学术判断,又有对当下热点问题和公众心理的呈现。经典的文化价值在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对人的熏陶以及知识的传播。

  经典是无处不在的,非经典也是无处不在的。不受门类的限制,有人说理论书才是经典,实用书不会出经典,不是这样的。经典并不都是理想化、虚无的东西,这是对经典这一概念的偷换。实用类的书里面也照样可以有经典,《论语》就很实用,连“食不言,寝不语”都有。高雅和通俗是血肉关系,都可以产生经典。手有用还是脚有用?手“高贵”,但脚也必须存在。《论语》是经典,同时也很通俗。《老子》也是经典,但对一般读者来说就不太好读了。著名出版人王云五出版过的很多书都是很实用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因为他立意高。

  通俗是让更多人所接受的东西,大众经典的核心点就是通俗。低俗就不同了,低俗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判断。应该有一个冷静的、清晰的判断,不要急,不要轻易地对一本刚出来的书定义是否是经典。

  对出版者而言,出版一本图书要追求经济效益,但极端商业化、用商业价值去衡量文化价值,这是一个错位。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有过一个告诫:千万不要追求低俗,因为低俗没有底,你俗,我比你更俗,你低俗他恶俗,大家争着往下奔,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大众抛弃。追求高尚、追求高雅很难,高雅和通俗结合更难。

  判断什么是经典,先要剔除伪经典。伪经典非常可怕,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时尚性、实用性。一些人打着实用的旗号,把一些很高贵的概念冠以庸俗的运作,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庸俗。《论语》是众所周知的经典,但现在有很多图书已经把《论语》庸俗化了,有部讲《论语》的书里面有30多个当代的励志故事,就是所谓的“心灵鸡汤”,这样的东西能成为经典吗?这样亵渎历史、亵渎文化是不行的。在认识经典的过程中,要把眼光放远,放长,不要只局限在当代,被一些人评价为“当代经典”的,可能再过几十年什么都不是。

  如果让我推荐的话,中国古代作品,《论语》《诗经》,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读;《周易》真正读透太难,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史书中,《史记》《汉书》最应该读。其他作品中,鲁迅、胡适、周作人的著作要读;叶圣陶、丰子恺的作品都是代表了当时白话文的较高水平。当代的海外作家中,也有一些好作家,能不能够成为经典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我个人喜欢董桥。

  田松:人和经典之间是互相教育的

  经典是一些能够反复阅读的东西,在整个民族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一遍一遍被重复阅读,构成了民族记忆的东西。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在文化上靠什么产生关联?我们的共同记忆是什么?经典的意义就体现在这上面。比如说,以前的私塾学生都要背《三字经》,孩子们碰到一起,一背《三字经》,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话题,这就是他们的共同记忆。每一代人都背《三字经》,我们这一代就和上一代、就和我们的祖先有了共有的血脉,文化的血脉就这样延续下来了。如果我们这一代读的东西,下一代人根本都不看,下一代人对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就不会产生共鸣。同样,上一代读的东西我们不读,我们对上一代人的理解和共鸣也都会有缺欠。这种传承靠的就是经典。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