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盛总裁杨洪:新时代下的汽车产业变革与企业家责任(2)
时间:2019-06-10 18: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自主创新是长时间过程,国际并购是阶段性事件。自主发展是道,并购整合是术。并购是在一定阶段内补自己短板,但拿过来的要充分理解对方的发展内涵。——杨洪 《中国汽车报》:关键部件仍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核心,有些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虽坎坷但有成绩,有些选择国际并购,可以迅速获得技术和市场,但也有失败的案例。技术创新路线该如何选、如何走?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应该“技”于何方? 杨 洪:自主创新与国际并购在今天看来都是必要的、可行的。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技术和管理也需要长时间的专注、投入和积累,尤其是研发体系与能力的培养,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建立正向开发体系。我国汽车产业走过了“引进消化再创新”的阶段,其实就是模仿创新、吸收创新,再到原始创新。现在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开启了原始创新的阶段。过去几十年,无论整车的“四大工艺”,还是零部件供应体系,我们可以模仿,外观形式模仿容易,但内在精气神儿是模仿不了的,也买不来的。客观来说,时至今日,我国汽车产业在很多方面相比一些先进外企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汽车产业距离发展“百年”,仍有几十年的路要走。当前,中国自主汽车在外观造型、内饰设计进步非常明显,但在动力总成、电子控制等一些核心技术仍有很大差距,很多时候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创新就是在试错,不经历失败的创新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就要在试错中创新,不断沉淀和积累。 并购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也是现实的市场需求。欧美一些优秀的家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给我们提供了并购的资源。作为并购方的中国企业,最关键的是有没有能力去驾驭和吸收这些百年老店,核心在于文化包容。 自主创新是长时间过程,国际并购是阶段性事件。自主发展是道,并购整合是术。并购是在一定阶段内补自己短板,但拿过来的要充分理解对方的发展内涵。 纵观汽车市场成功的并购案例,包括吉利与沃尔沃、均胜电子与德国普瑞等,中方企业都十分尊重被收购方的管理层,为原有的团队提供大力支持。吉利向沃尔沃学习吸收了很多精华,也大量借鉴沃尔沃的技术,但这种借鉴是真正的市场行为,是要付出资本的,而不是强迫性的行政手段,吉利做得恰到好处。吉利汽车李书福董事长对汽车产业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对汽车产业有敬畏之心,尊重技术,尊重人才,所以吉利有了今天的成就。 我认为,虽然近五年汽车产业国际并购的机会很多,但未来这种形势不会持久,整合发展虽是大势,但机会可遇不可求。中国汽车企业能不能消化并购,关键还是回归自主创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论汽车产业“换道超车”—— 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四化”趋势之下,我国汽车产业有可能在未来10~20年内实现超越,但“换道超车”也需要理性分析,我们应直面差距,奋勇直追,强化“整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理念。——杨洪 《中国汽车报》:在“新四化”下,我们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那么中国汽车的赶超时机如何把握,赶超的路线如何选择? 杨 洪:“赶超”一定会实现,但不是在三、五年内,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 中国为什么选择“换道”,选择电动化?因为传统汽车领域的发动机、变速器、电控系统相关的一些关键技术已经几乎被外企垄断,市场化竞争中,我们相关技术的研发与投放迎来的是外企的战略性降价竞争,被设置行业壁垒,在技术还未获得市场认可之时就已经开始亏损。 所以,发展电动化是国家对汽车产业的正确指引,主导方向十分明确,补贴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新能源整车市场、“三电”零部件企业得到了发展和成长。如果市场培育前期没有补贴,把电动化技术完全放开竞争,中国企业很可能被大量涌入的外资企业压制,再次走了传统汽车产业的老路。但不可否认,补贴行为有“保护落后、打击先进”的嫌疑,补贴必然会逐渐减少,到完全取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