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这样擘画公共卫生体系“四梁八柱”
时间:2020-06-06 14: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mute max volume
repeat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讲话。 这一讲话中的“强大”两字颇受关注。如何进一步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有哪些着力点?如何优化制度设计? 在治国理政中,习近平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思考。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强大”二字,释放出来的更多是“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 整体谋划:人民健康为基石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了这个理念。他指出,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前所未有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都不放弃,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 “在这一次疫病流行的时候,我们毅然地,为了防控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不惜付出很高的代价,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把它保住,我们办事情一切都从这个原则出发。”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再次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此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习近平多次指示。从明确提出“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到一再强调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再到高度重视疫后综合征、对患者后续康复作出具体要求,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生动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大国领袖的赤子情怀。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在这次座谈讲话中,习近平深刻指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系统重塑:搭建预防为主的“四梁八柱” 这次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 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屡屡提到问题和短板,他多次强调,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加快补齐这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体系方面的短板弱项,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在不久前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提出“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提出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防御远远不够,需要主动作为、理顺机制、提升能力、做好改革。 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来强调,要求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 就此,习近平提出了8个“要”——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要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要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要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要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