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生态美 德州平原三唐乡内外兼修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时间:2020-05-18 11: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编者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是省委省政府交给德州的重大政治任务。如何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是时代考卷,更是政治使命。平原担当新时代使命,勇当探路者,做好答卷人,立足于农业大县这个“最大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为充分展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平原创新与探索,大众网德州频道特推出“乡村振兴看平原”特别策划,多路记者分赴平原各街道、乡镇基层一线,蹲点采访,围绕“五大振兴”,积极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振兴看平原”系列报道之五 记者 郭颖如 通讯员 杨利花 春和景明,驻足远眺,德州市平原县三唐乡刘屯村优质西葫芦培育基地的几十个大棚连栋成片,蔚为壮观。从凛冽寒冬到春暖花开,这里的“西葫芦致富进行曲”未曾停顿。 西葫芦进京成“俏手货” 穿梭于绿垄之间,细心采摘着一个个色泽亮丽的西葫芦,三唐乡后司村司开国两口子每天都忙碌而充实,“我每天摘多少瓜就往市场送多少,根本不担心卖不出去,而且离得近还能照顾家。”司开国笑着说。 “咱们的西葫芦纯天然无公害、品质高,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订单,销往北京新发地市场,供不应求。”4月下旬,三唐乡的西葫芦依旧处在旺季,中泰惠农蔬菜站的代理人王怀玉每天经手的西葫芦可达3万多斤。记者在市场看到,村民们正有条不紊地将西葫芦打包封箱,还有些村民在进行搬箱等常规操作。 “基地占地1000余亩,蔬菜大棚436个,蔬菜日交易量最高达50吨。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新增农民就业岗位80余个。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再加上附近村庄也有很多报名想加入的,所以今年秋后打算再建一批大棚。”刘屯村党支部书记侯学军介绍。 刘屯村优质西葫芦培育基地是三唐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唐乡整合山东省供销社、山东省财政和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还建成了长河为农服务中心、赢芯蔬菜批发中心和刘屯优质西葫芦培育基地的“两中心一基地”,带动三唐乡产业整体发展。 产业带动“钱”景好 三唐乡的南大门—崔家庙村紧邻平原县城,居民108户,耕地面积693亩,以种植传统经济作物小麦、玉米为主,集体无机动地。2017年,崔家庙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并尝试多元化发展模式,从单纯粮食种植模式中解放出来,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进一步增加收入,同时提升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长效机制。通过实地对标学习,合作社开始发展金银花种植,多渠道实现集体增收,丰富老百姓的钱袋子。 “我们搞的金银花种植,可以带动附近村庄50余名妇女就业,每年采摘收入1万余元。”崔家庙村党支部书记崔俊强告诉记者,同时,通过土地入股,很多劳动力可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出去打工,这样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今年,三唐乡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坚持统筹规划、精心谋划。“目前三唐乡在建兴亮畜牧养殖合作社一处,计划投资1200万元,目前已完成一期7座养殖棚建设;二期计划建设养殖棚6座,并建孵化场1处。二期建设完成后,年肉食鸡出栏量160万只。”财政农经服务中心主任李阳介绍。2015年以来,三唐乡共发展扶贫产业项目22个,其中光伏项目11个,设施蔬菜种植项目5个,购买优质资产项目2个,委托投资项目4个,为打赢2020年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宜居景色新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题中之义。三唐乡姚屯村张东海家近期获评“美丽庭院”荣誉称号,这让他十分开心。“现在村里面变得这么好看,我也不能拖了后腿,没事打扫一下院子,看着心里面也高兴。”张东海笑着说。 走在姚屯村,到处令人赏心悦目。平整干净的硬化道路、粉刷一新的白底墙面、各类形象生动的配图标语,无不彰显着村里的“精气神”。告别了昔日的贫穷和落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