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经销 >

万古江河,奔腾如斯

  九曲黄河,浩浩荡荡,见证了上千年的兴衰存亡。万里长江,烟波翠柳,诉说着古老民族的起居日常。黄河长江,灌溉了中国肥沃的土地,也挟来洪患劫难,它们是中国的恒久记忆和文化符号。脚下这片土地,带给人深刻的生命体验,也聚集了独特的文化力量。若长于瓯江河畔,我们大概会想起那些清澈见底的溪流、悠游蹦跳的鱼虾,会想起河畔人家的糯米饭、炒粉干、鱼圆面、灯盏糕。或许,还会畅想名士谢灵运在山间徜徉,回想永嘉学派的先贤是如何提倡事功之学。

万古江河,奔腾如斯

  大江大河,天地玄黄,是宇宙的本色。不变的是河山,变迁的是朝代。历朝历代的是非成败,在这方土地上激烈地上演过,也悲凉地消逝过。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圣贤名士的历史永久地载入史册,那些民间智慧则以另一种方式流传。历史学家许倬云精通中国历史、擅长中国古代史,其著作《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以简约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漫长的中国历史。许倬云在一次访谈中说:“要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算是我们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这是他的基本立场——以世界的图谱来看待中国历史。

  翻开这部历史著作,我们看到了不同世纪、世界格局中的中国。作者叙述了中国地区的古代、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中国文化圈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由中原的中国扩张为中国的中国以至世界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并非政治意义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这部著作写中国通史不以政治体的断代为标志,而是尽量呈现中国的日常生活。

  具体而言,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文化的黎明已然出现。此时,华夏文明体系建立,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形,国家组织和人民生活实行编户齐民。中国的中国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中国文化体系整合,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接触,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形成。东亚的中国出现在2世纪到10世纪,此时秦汉帝国崩解,佛教产生更大影响,经济形态有所转变。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存在于10世纪到15世纪,东亚经济圈已然形成,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近古科学技术有所发展。15世纪至19世纪,中国进入世界体系,明代中国文化体系开始僵化,中国在波谲云诡的海洋文化中自我封闭。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前所未有的屈辱激荡起中国人强烈的国族意识,百年蹒跚步履维艰。

  在《万古江河》中,我们读到的是世界的中国,不惟是华夏的中国。中国的华夏文明体系是多源的,接纳了来源、性质各异的族群和文化因素。中原在空间上也在移动,由秦汉的黄河中游、关中进展到中古时代的华北地区,再到近古时代的东南,又到近代的沿海,不断扩展的空间构成中华文明的地理基础。自古以来,中国文化都是许多地区共同参与的文化体系。作者许倬云以比较的视野讲述中国历史。这种比较,涉及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清朝与欧洲、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等。作者以这种方式说明今日的世界渐成一体,任何地区的居民都必须与其他社会的成员有所交往。

  在《万古江河》中,我们读到的是民众的历史,而不是英雄的历史。历史是在过去的岁月中出现过的人和事,曾经的风华绝代、金戈铁马转眼成空,那些嘉言懿行、悲壮事迹则留在了史书文献、戏文故事之中。在历代正史中,我们读到了大人物的贤愚忠奸,较少触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历史的书写,往往是一种立场的表达。许倬云以小传统的关怀去讲述大传统。除了民族、疆域、战争,作者尤为注意民众的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与民间信仰、天文数学与科学技术、工业形态与市场经济。这不只是胜利者的历史或统治者的历史,更是族群的历史、民众的历史。

  我们熟知晚清的闭关锁国政策,将之视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症结。在《万古江河》中,作者将明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界大洋航道的开拓并举论述,以明代长城、明代海上政策来说明明朝政府并未觉察到世界的巨变,仍以封闭的心态设立边墙障塞,以防守海疆的政策制定官方海禁。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全世界不再有遗世独立的人群。许倬云以历史的讲述来规劝读者:“今世所有的文化体系,都将融合于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瞩望漫无止境的前景,那是大家应予合作缔造的未来。”这真是一代史学家的情怀!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