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临门:超级钱包博弈“去现金”与“去中心”(3)
时间:2020-04-26 05: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而同样从公开专利亦可以发现,今年2月以来,以“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申请人,涉及“数字货币”的专利密集增加达到5项,内容覆盖钱包开通、交易处理、匿名交易系统、账户控制等,基本覆盖对DC/EP流通的完整承载路径。 穆长春在网络课程中也曾提到:“目前支付宝、微信也使用人民币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只是换成了数字人民币,虽然支付工具变了,但渠道和场景都没有变化。”这指向了DC/EP的流通载体不会全面脱离现有第三方支付渠道。 不过亦有支付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DC/EP在前端形式上还处于探讨测试阶段,如果形成一个嵌入手机系统、实现全渠道覆盖的超级钱包,市场机构固化的格局会不会松动?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仍有利益上的顾虑。 此外,DC/EP一旦流通,此前与纸钞发行、流通、回笼、贮藏相关的产业链将迎来变革,银行系统、终端设备等均将面临改造需求,随之酝酿出新的产业契机,这也使得包括银行IT、终端设备、芯片制造等机构开始跃跃欲试。 一家主营ATM公司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农行测试钱包APP只是四大行技术赛马的某一条路径,其他银行也有不同路径,不排除线下兑换等尝试。在最终交易场景,面临着受理终端的庞大的改造需求,比如交通场景的闸机、医疗场景的收款改造,都是巨大的市场机会。“我们已经和相关试点银行进行测试研发了。” “不过目前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还判断不好DC/EP带来的影响,大家害怕错过行业机会,也担心受到冲击颠覆。”一位成都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有上述想法的不止是支付行业。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虽然DC/EP的发行需要依托其进行,但其对活期存款的“替代性”也正在改写银行在货币政策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倒逼其进行应对。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所著《金钉子——中国金融科技变革新坐标》一书中就谈道:个人所拥有的数字货币是存入银行的活期存款,以获得相应利息并承担该银行可能发生破产带来的损失,还是留在更加安全的数字钱包里,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选择,将彻底改变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并左右其命运。 不过邹传伟在一场网络直播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认为:DC/EP和现金的投放路径类似,二元体系设计考虑了商业银行利益,预计会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去拓展零售支付和零售业务。 此外记者向区块链行业人士了解到,目前虽然四大行以外的银行暂时还未参与DC/EP试点,但多家深圳地区股份行已经有数字货币相关的项目推进。 需要注意的是,至少到目前,清算机构在DC/EP发行流通中的角色仍旧未知。 有清算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迹象确实表明DC/EP是独立的一套系统,清算机构如何参与、需不需要参与还要等高层明确。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告诉记者:加密数字货币无需银行账户即可进行价值转移,不需要经过中心化的转接清算环节。但是否银联等清算机构就会边缘化呢?至少从短期看这种可能性较低,这关乎DC/EP的发行规模和接受程度,目前M0在整个货币发行中占比较低,此外也会与纸钞长时间并行。 迎接“新型货币战争” 虽然DC/EP目前具有更强支付工具的特点,但却不应该忽略其作为法定货币的职能,其研发设计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使命。 作为DC/EP最重要奠基人之一,现任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在近期为诺伯特·海林《新货币战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即提到:对于法定货币而言,私人支付工具的“去现金化”口号,以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兴起,更像是一个Morning Call(叫醒电话),唤醒中央银行应重视法币价值稳定,唤醒中央银行不能忽视数字加密货币这一难以回避的技术浪潮,唤醒中央银行应重视央行货币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 这似乎可以成为观察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初衷、顶层设计和技术路线选择的一个注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