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临门:超级钱包博弈“去现金”与“去中心”
时间:2020-04-26 05: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原标题:央行数字货币临门:超级钱包博弈“去现金”与“去中心” 中国在全球数字法币赛道上的“领跑”优势正在加大。 去年年中以来陡然提速的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数字货币/电子支付,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名称)筹备工作近期又迎来突破性进展——一份农行数字货币钱包测试链接流出让市场首次窥得DC/EP的“前端画像”,此后亦有地方函件截图显示,DC/EP将于不久后在苏州相城区机关单位以交通补贴形式试点落地。 多位市场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从上述进度看,中国人民银行或将成为全球首个发行数字货币的央行。 市场和舆论热情再次被点燃,数字货币概念股票应声而起,银行产业链跃跃欲试,相比于监管部门的稳妥谨慎,市场和产业链更乐于勾勒DC/EP落地后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 外有libra挑战主权货币稳定性,内有私人支付机构固化市场格局,加之虚拟货币投机暗涌,以及疫情冲击,交织成DC/EP加速推进的复杂背景。这场前所未有的货币发展“变革”,对监管、市场、产业链以及C端使用者,都意味着什么?DC/EP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超级钱包呢? 超级钱包雏形隐现 在测试钱包截图和苏州试点消息发酵一天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央行数研所”)向外界回应:网传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当前阶段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 这证实了流出的测试钱包确是四大行技术赛马的路径之一。 作为承载数字货币的载体,根据钱包“画像”,此前轮廓化的DC/EP逐渐清晰——这枚钱包包含兑换、管理、查询以及钱包挂靠等主要功能,也支持扫码、汇款、碰一碰支付等多种交易方式,看起来与目前市场常见的移动支付工具颇为相似。 市场共识在于,在货币的四大职能(价值计量、支付、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中,支付是数字货币最有潜力率先改善的领域。这种定位主张从DC/EP的名字——“数字货币/电子支付”中也可明确。 虽然DC/EP具有支付工具价值,但其与目前常见的移动支付方式从货币属性和技术路径上都有本质差异。从货币属性上看,第三方支付对应的是M2,性质上是商业银行负债,而DC/EP是M0,即流通中的现金,是央行负债。而从技术本质看,二者也有着范式区别。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18年发表的《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就提到:如果是普通货币配上数字钱包,只是电子货币;如果是加密存储于数字钱包并运行在特定数字货币网络中,才是纯数字货币。 央行数研所所长穆长春在网络课程上曾明确指出:DC/EP是数字化的纸钞,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什么叫‘价值特征’呢?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账户就能够实现价值转移。”你用纸钞进行支付的时候,不需要账户,DC/EP也是这样。 一位移动支付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简单理解,就是安装了“DC/EP”的终端(可能是手机或其他介质),不需要去银行开户,甚至不需要联网环境,只需要相互“碰一碰”就可以实现交易。在某些额度级别的交易中,用户可以选择匿名,银行看不到交易细节,只有央行可以追踪。 不过,当前以账户为主要载体的国内支付系统已很发达,数字货币面向零售市场的价值何在?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认为,传统基于账户的支付体系主要有两方面不足——交易账户的可获得性和跨境支付的便利性。数字货币的主要出发点就在于弥补这两处不足,而这就涉及支付系统的范式转换。 “支付系统(乃至金融基础设施)分为账户范式和Token范式,前者以银行账户体系为代表,后者以区块链为代表。”他表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