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临门:超级钱包博弈“去现金”与“去中心”(2)
时间:2020-04-26 05: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有国有大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当前普遍的支付方式中,不管是刷卡或是扫码,均是账户范式下的操作,中间涉及结算清算多个环节,而数字货币的流转不必须依托现有银行账户,可以实现支付即结算。 从此前农行的测试钱包来看,数字货币钱包独立于银行账户之外,不再依托于传统账户,但可以接受与银行账户进行绑定,即松耦合。邹世伟认为:如果DC/EP在技术效率和商业拓展上做得足够好,站在用户角度,DC/EP与“断直连”后的第三方支付理论上应该带来同样体验。 特别是DC/EP还具备“法偿性”,任何交易场景都必须无条件接收。一位上海资深支付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央行在推动条码互联互通,就是因为私人支付机构实质形成了业务壁垒——不同运营方的条码互不相认,不同电子钱包转账也有障碍,防篡改能力弱。而DC/EP实现的是全覆盖,支付即结算,依托“全新的支付体系”,有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级钱包”。 值得注意的是,DC/EP选择是某种价值范式(也可以理解为token范式)和账户范式的混合,但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并不是像比特币、Libra、甚至一些国家研发央行数字货币一样全面倚赖区块链技术。穆长春近期就《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相关问题受访时就表示:DC/EP在技术选型上综合了传统集中式架构与区块链技术优势,借鉴区块链技术核心内涵与优势,回避其短板。 从央行此前披露的一系列技术路径看,邹传伟分析认为:DC/EP发行登记子系统由中央银行负责维护,是中心化的,不需要运行共识算法,这样就不会受制于区块链的性能瓶颈。在DC/EP中,区块链用于数字货币的确权登记,居于辅助地位,比如网上验钞功能。 一位清算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至少在央行到商业银行(商业机构)一层,DC/EP一定是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并未真正运用其中。而商业机构到普通人这一层,采取哪种技术,监管允许各家百花齐放。 产业链变局酝酿 此前,央行数字货币确定了发行投放的“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到商业银行/商业机构一层、商业银行到普通人一层)。根据央行人士此前表态,数字货币在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做好的基础上,支付路径、支付条件以及之上的商业应用尽可能交给市场来做。 去年《财经》报道中显示,参与央行数字货币项目试点的机构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讯运营商。 前述国有大行人士和清算机构人士均向记者证实:蚂蚁金服和腾讯方面也都参与了DC/EP的试点,并在进行相关方案设计。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方面对此均未予置评。 此外,芯片、云服务、5G的电子终端巨头亦大概率参与其中。记者注意到,2019年11月,央行副行长范一飞率队到华为深圳总部调研,央行数研所当日与华为签署关于金融科技研究的合作备忘录。 前述上海资深支付人士向记者表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是作为APP运行在手机操作系统上面的,如果能跳过APP直接在手机操作系统层面进行改变,那支付逻辑和速度都会上一个台阶。 不过,不同于2017年央行在数字票据交易领域B2B性质的首次试点,此次DC/EP试点真正走向C端场景产生频发交易,因此必须借助商业银行和商业机构的场景覆盖与运营能力。 多个信号显示,银行之外,第三方支付公司必然在DC/EP的流通中扮演角色。 国盛证券区块链研究院近期统计发现,2016年以来,央行旗下3家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研究所、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涉及数字货币的97项专利中显示:存放DC/EP的“钱包”或可不直接依赖银行账户而实现转账、支付等功能。因此,未来有支付经验和牌照的服务商有望介入DC/EP产业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