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推动放宽或取消汽车限购措施
时间:2020-04-04 00:5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生意社04月03日讯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2日在商务部举行的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要促进新车销售,推动有关地方放宽或取消限购措施,不断完善用车环境,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繁荣二手车市场,尽快出台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促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持续释放汽车消费潜力。(记者陈炜伟、王雨萧) 附:商务部召开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2020年4月2日) 【高峰】: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商务部网上新闻发布厅,参加今天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商务部消费促进司主持工作的副司长王斌先生、外贸司二级巡视员(副司级)刘长于先生和国际司副司长杨正伟先生,参加我们的发布会,我是新闻发言人高峰。 今天,我们没有需要主动发布的信息。下面,我们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提出的问题。下面请提问。 【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荷兰媒体关于部分医院一线医务人员使用的中国产口罩因“不合格”被召回的报道,中方有何回应? 【刘长于】:近日,我们注意到荷兰媒体相关报道。商务部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相关出口企业进行多方核实。 根据有关材料,我们了解到,荷兰公司向我相关企业采购的这批口罩为个人防护用的非医疗用口罩。有关企业出口时也做了说明。非医用口罩不能用于医疗用途,也不能用于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医护人员。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医疗物资质量安全,对相关产品实行严格管理。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医疗物资出口质量监管,规范出口秩序,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药监局发布公告,相关医疗产品出口必须取得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 医疗物资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希望国外采购方选择在我国药监部门注册的产品供应商,并在产品使用前进行相应的质量检验,严格按照产品适用范围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如在采购和使用中出现有关问题,建议双方企业按商业化原则妥善协商解决。我们愿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医疗物资有序出口营造良好环境,更好地支持全球抗击疫情。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近期有关国家粮食出口政策变化,引起国内消费者关注,部分地区市场出现集中购买现象,请问我国粮食供应情况如何?会否出现供应不足、价格上涨问题? 【王斌】: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供应工作,出台了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粮食保险试点、调整完善粮食收购价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足,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很小。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4亿吨,比2018年增加0.9%,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16连丰”。根据农业部相关信息分析,2020年粮食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夏粮苗情长势好于常年,丰收在望;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增产有基础,秋粮收购价格提前确定、不断提高。疫情期间,国家持续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年全年粮食丰收是大概率事件。 我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2019年我国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我国粮食进口主要以大豆、粗粮等饲料粮为主,进口的大米、小麦分别只占国内消费总量1%和2%,主要起到品种串换和调剂作用。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当前全球粮食供给总体过剩,世界粮供低位运行,但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有关国家出台出口禁令主要出于优先满足国内粮食供给需要,大多数粮食出口国不一定会跟风效仿。 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一部署下,商务部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完善工作机制、确定了一批保供骨干企业、落实保供货源、畅通调运渠道,加强产销对接,各地批发、零售市场大米、面粉、食用油货源充足,价格稳定。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向好,产能充沛。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粮食供应短缺及价格大幅上涨问题,无须集中批量购买在家中囤积粮食。谢谢!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G20贸易部长举行特别会议,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请问本次会议取得了哪些成果,对抗击疫情有着怎样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