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重磅推刀片电池 用安全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
时间:2020-04-04 00:1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实验台上放着一块长约2米的电池,电池上放了一只磕掉蛋壳的生鸡蛋。下一秒,一根直径约8毫米的钢针,瞬间穿透了这块电池,1秒、2秒、3秒……十几分钟过去了,电池表面没发生什么变化,那只生鸡蛋,依旧静静地躺在电池上。被刺穿的这块电池,就是比亚迪于2020年3月正式推出的刀片电池。 针刺实验,有动力电池领域“珠穆朗玛峰”之称。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如火如荼的发展,三元锂电池成为应用性最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同样的针刺实验,当钢针刺穿三元锂电池体的那一瞬,“呯!”地声,电池发生了爆炸,明火持续了数秒,随后是巨大的浓烟,电池上的鸡蛋早已“灰飞烟灭”——2019年,上海一小区地下车库,发生了一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彼时的情况与这一实验高度相似;磷酸铁锂电池,是当下与三元锂电池“两强争霸”的另一种动力电池,尽管被针刺穿的瞬间,磷酸铁锂电池并没有发生起火燃烧现象,但表面温度高到200摄氏度~400摄氏度,鸡蛋被烤焦。尽管电池未起火,但如此高温,不排除引燃附近可燃物的可能。 三种动力电池针刺对照测试结果 “刀片电池在这次针刺实验中表现是非常优异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分析指出,一方面刀片电池是长条型电池,散热面积比较大,另一方面,当针刺时,短路回路比较长,产热能力相对下降,温升速率就会比较小。 新能源汽车这一新物种诞生之初,消费者有严重的“里程焦虑”,这让诸多新能源车企陷入到对续航里程的攀比之中,因而转嫁到动力电池身上,让行业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产生了“非理性追求”,让新能源乘用车的安全口碑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在业界,很多人将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称为“电池大王”,因为王传福的专业跟电池技术相关,同时比亚迪也是靠做电池起家的。2003年,当比亚迪决定造车,就开始布局电动汽车的研发,彼时选择的电池技术路线是磷酸铁锂电池。然而当新能源汽车大发展时,三元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的路线之争,让磷酸铁锂电池一度落于下风。不过比亚迪一直没有放弃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于2020年3月底推出了基于磷酸铁锂技术的超级电池——“刀片”电池。在进一步强化高安全、长寿命特点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续航能力。将动力电池的发展路线重新拉回到以安全为本的正确道路上,并将率先搭载在汉EV车型上。 “宝刀出鞘”安天下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手机不离身”,社交、导航、订餐、购物……王传福判断,未来智能汽车将成为主流,因此早在2018年,比亚迪就率行开放了汽车的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王传福判断,“智能汽车会让很多人‘有家不回’。” 而比亚迪的最新款新能源汽车,已经能够在很多地方替代智能手机,并且有更多的想像空间,约三五个朋友到郊外在车里看电影,唱卡拉OK,直播,饿了叫个火锅送餐到车都不是问题。 智能汽车的前景给当下诸多汽车厂商提出了新要求,也陷入了一个新的“二律背反”哲学命题——车内空间要更大,利用率更高;电池密度更高,续航能力更强。更为重要的是,智能汽车成了消费者的一个新家,诸如停驶状态下自燃、碰撞起火等安全问题,消费者“零容忍”,安全问题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刀片电池”研发的初衷,就是尽可能地将上述问题解决,并以之捍卫安全底线。比亚迪有限公司副总裁,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龙透露,“刀片电池”先从空间利用率上找方向。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把更大的汽车空间留给消费者。据记者了解,传统的电池包生产大致分两步,一是由电池组成电池模组,二是把组装好的模组排布在一个托盘上组成电池包。然而传统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空间利用率只有80%,其它都是模组结构件,由于整个模组要承载几百公斤的重量,因此要在模组间布置许多梁保证承载强度。“因此电池包里的利用率,实际仅为50%。电池到模组80%的利用率乘以模组到电池包50%的利用率,电池包留给电池的空间等于只有40%。”何龙说,改善空间利用率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