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改善用车环境 才能真正促进汽车消费
时间:2020-03-27 10: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车讯网 报道】最近,促进汽车消费的消息,源源不断——提高补贴金额、销售渠道下沉、加大置换力度、解禁皮卡进城,甚至还曾有消息说可能会放宽限购。我认为,凡此种种,均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举。如果真的希望汽车业健康发展,唯有改善用车环境,让每一位购车人,都能获得便利而不是麻烦。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在用车环境依旧恶劣的前提下,任何促销方案,都是短视行为。因为,热衷于粗狂地“治标”,不肯下功夫治本,肯定会导致恶性循环,并随之降低人们对汽车消费的热情。 所谓改善用车环境,就是让每一位驾驶者,都能比较轻松地去想要去的地方。而不是提心吊胆、忧心忡忡、全面设防。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第一是依靠富有智慧的宏观规划,第二是依靠有效且常态的交通管理。 这两点如果倒过来——没有合理的宏观规划,走一步看一步;交通管理也没有常态化,热衷于突击、整顿,结果恐怕会很糟,就会像《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那样,每个人都很自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混乱一片。 混乱的结果会是如何?有人能忍,怀苟且之心,凑合一天算一天;有人不能忍,就会降低用车频率,并随之降低换车频率。 我本人的经历,就是个例子——驾车25年,因为忍受不了混乱,最终改为公交出行。 1988年,我买了第一辆车。当时的北京,私家车虽然不多,但交通拥堵时常出现。为此,管理部门提出“打通两厢、缓解中央”。不过,作为驾驶者,面对拥堵,并不觉得心烦。原因之一是职业司机占据主流,车德与车技,都还说得过去。 大概从2010年开始,不守规矩的驾驶者,逐年递增。路况好时,形如龟爬的车辆,会把整条路的流动速度,压到最低;拥堵之时,强行加塞的车辆,便会纷纷出现。用句口头话说,就是胡开、乱开的人太多了。惹不起、躲得起。我在2013年改乘公交。由于每天驾车上下班长达25年,早已习惯得深入骨髓,所以,刚刚变更那几天,非常不适应,但没过多久,就体会到乘车的好处。 第一省心。每天得到步行4公里的健身、以及45分钟的阅读时间——一年下来,多看了40本书。 第二省钱。每天开车上班,油费与停车费合计80元;乘公交每月180元。也就是说,在过去7年,我节约了13万元。 第三省时。8点10分出门,8点55分到公司,非常精准。如果开车,可能是60分钟,也可能是160分钟。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我这样,因为环境问题而放弃开车,就糟了。 我的这种做法,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或许可行,而在流量比较顺畅的地区,完全没必要。毕竟,对于个人来说,驾车不仅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生活品质;对于社会来说,发展汽车可以创造海量就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至尊。 即使身处北、上、广等人口稠密地区,上下班不开车,也不等于私家车彻底无用。郊游、采购、接送、搬运等,都是它大展身手之时。事实上,西欧与日本许多私家车的主人,就是这么做的。 不过,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用车环境没有相应改进的话,停车、行车等方面的麻烦,就会凸显。当麻烦积累到一定程度,恐怕就会引发厌恶情绪,到那时,即使再能忍的人,也难免另辟蹊径。比如,如果大家都发现乘车可以让自己每天多睡2小时,7年之后可以节约13万元,说不定就会像我那样,放弃驾车。 道理很简单。只有用车环境让多数人满意,大家才会保持对汽车的兴趣,而不是仅仅出于从没买过车的那种新鲜感。做到这一步,汽车产业自然会持续递增。 说到改善用车环境,有人会立刻想到取消年检、降低用车成本。但我认为,更理性、更具效率的做法,是在停车、行车、用车3个方面,施以变革。 粗狂的停车环境需要变革——用经济手段解决。 停车是个经济行为,自然应该用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解决。在这方面有2个建议。 1,路边限时停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