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冲击波悬疑
时间:2020-01-17 01:3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 悬疑之一 在中国能走多远?能做多大? 1月7日,上海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特斯拉董事长埃隆·马斯克阔步从一辆Model X上走下,开启了他的又一次中国之旅。此次中国之行的重要程度对于马斯克来说,丝毫不亚于一年前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开工。这一天,第一辆国产特斯拉产品Model 3正式对外交付,特斯拉正式实现国产。从工厂开工建设到国产车交付,特斯拉只用了一年时间,堪称旋风速度。 但更本质的问题不是建厂速度,而是它可能带来的冲击,再快的速度也只属于过去,而冲击却属于未来! 特斯拉在中国的“史前史”,是在它故土的“发生史”。当年,它只是星星之火,现在,我们可以说,它已经大大改变了汽车产业。它在美国横空出世,成为要颠覆传统汽车的标杆产品。当然,到目前为止,它没有“颠覆”传统汽车,却极大加速了传统汽车的结构性转型。在特斯拉还没来中国的日子里,中国已到处是它的传说。它给了中国造车新势力以信心,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群体性崛起。现在,传统汽车没有被“颠覆”,造车新势力的日子却非常不好过。在造车新势力盘算的“窗口期”眼看就要消失之际,它们的精神偶像却已经来到中国市场“落地生根”。一场混战在所难免。 仗在开打之前,谁也不能预判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但无论如何,如今的很多悬念,留待时间破解。 这是一切悬念的前提。当然,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为历史是“实践”的,而不是“预设”的。但特斯拉当年的横空出世,以及如今的气势如虹,都给了业界及特斯拉自身以巨大的想像空间。 很多人看好它,一些人如今有多惊恐,其实也就意味着对它有多看好。如果说早期的特斯拉只是全球汽车业的一条“鲶鱼”,促进了汽车业的电动智能化转型,那么,随着Model 3等车型的热销,特斯拉的势能就已经转化为现实的市场影响力,转化为真金白银。目前,特斯拉的最大市场仍是美国本土市场,而一旦国产化成功,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就有可能迅速变现。业界的逻辑如此,而对于志在必得的特斯拉来说,当然更是“信心十足”了。言为心声——在Model 3交付仪式上,马斯克大声喊出:“在中国,我看到了特斯拉非常令人激动的未来!”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大众汽车集团进入中国,皮耶希以其战略家的眼光,开启了大众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大众进入中国,既是中国汽车市场开放的标志,也是中国汽车市场开放的产物,实现了大众与中国的双赢。今天,特斯拉进入中国,无疑是中国汽车市场在新时代进一步开放的标志性事件。那么,它会成为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大众吗?它会取得新时代中国汽车市场的先发优势和建立在规模销量基础上的巨大的市场控制力吗?这些,无疑都是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逻辑原点。 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大众只有一个。因为,一切的类比都有不完美之处。也许它比大众更有优势,比如,更好的工业基础能力和更完整的产业链条;也许,它比大众更具劣势,比如,大众更成熟的研发流程,更丰富的制造能力和市场拓展经验。优势提供了机遇,而劣势则提供了不可预知的风险。 未来充满悬疑,但规律总是隐约可见。也许最大的规律是,必须踏准中国市场的节拍,与中国实现共赢。特斯拉前期的顺风顺水,离不开中国政策的高度开放与各种实际支持。 ► 悬疑之二 对中国造车新势力会造成多大的冲击? 特斯拉是中国造车新势力的鼻祖。汽车市场本是一个结构高度稳定的市场,是特斯拉引领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给了造车新势力一个机会。在中国,特斯拉更是促进了以蔚来、威马、小鹏等一众造车新势力的诞生。 中国造车新势力也曾经气势如虹,吸睛无数。但遗憾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逻辑演进并没有实现他们的预期。其实,蔚来创始人李斌自己几年前就曾说过,蔚来只有两三年的窗口期。就在造车新势力的时间窗口面临关闭的当口,特斯拉的到来,无疑会对其造成巨大冲击。以蔚来“NIO Day”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近期的频繁举动,无疑都是在特斯拉国产车交付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其实,对此有清醒认知的,不仅有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更有特斯拉自身。特斯拉的中国行动,一个直接的目标,就是与中国造车新势力博弈。是占尽先机、一网打尽,还是共生共存、徐图长远?这取决于特斯拉自身的思维与市场决策。但目前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这不,在国产Model 3交付之前,特斯拉扔出“重磅炸弹”,宣布该款车型标准续航升级版的补贴后起售价,由原来的35.58万元降至29.905万元,一举击穿30万元价格区间。这一举措不仅杀气腾腾,而且颇具象征意味。而接下来,随着特斯拉国产化急行军,其后续动作也隐约可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