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放下“金饭碗” 她转做竹编匠(2)
时间:2019-05-23 11:5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回到广州后,范凌作为一名全职手艺人“出道”,她坦言自己对于这份新工作很“佛系”,不去想太远的未来,也不担心维持不了生计。“我不是一个爱乱花钱的人,家庭的经济压力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我相信随着竹编技艺越来越好,也会有更多的人欣赏和接受,而且只要找到合适的小众市场,也能养活自己”。 “用轻松的方式学艺” 范凌笑称自己很幸运,以前学建筑时的设计技能、美感和创意,在做竹编时能巧妙融合进去,而在公司做培训时练出来的表达能力和学习体系,又为她的下一步做了铺垫。如今她致力于向更多的年轻人普及推广竹编艺术,通过不定期开设课堂分享,将这种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延续下去。她也成了众人口中的“范老师”。 与从小就接触手工艺的匠人不同,“半路出家”的范凌对学艺有自己的理解,“大家印象中做传统手工制品会很辛苦很累,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没有传统的学艺环境,可以用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来学。” 在范凌看来,要让年轻一辈喜欢上竹编这门传统手艺,在方式方法上更要不拘一格,“怎么好玩怎么来。”比如城市里没有条件自己上山选竹材劈竹篾,那就上网直接购买劈好的竹篾;挑竹篾时需要用到的篾尺,手头没有的话用钢尺代替也可以;把竹篾烤弯需要用到酒精灯,实在没有的话家里的煤气炉也可以利用起来。“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方式不传统,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是要拉近他们与传统手艺的距离,让他们意识到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刻板、不严肃、不辛苦、不需要太复杂的工具或者程序,就算一开始做得不好,也可以先把兴趣培养起来了。” “灵活、轻松、好玩”是范凌在课上分享的核心理念,对她而言,传承竹编这门传统手艺不是一份沉重的使命,而是通过点滴的分享,潜移默化地让城市里的年轻人们接触、了解传统文化。 “当个‘熊猫’也挺好” 对范凌来说,转型后的“消费降级”生活并不苦,她可以心无旁骛地“宅”在家中跟竹子打交道,边学边做,再把竹编心得整理成文字,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没了外界的纷扰,她过上了极简生活,自己安排弹性的工作节奏,也能兼顾到家庭,编织时若遇上瓶颈了就给自己放松一下,插插花,看看书,也许灵感就来了。 对于竹编制品在现代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范凌认为不必拘泥于“实用”,“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力,用竹编制品去点缀生活,放干果,放玄关,当挂饰,做花器……哪怕将制作精美的竹编就摆在桌子上看着,也是一种享受。” 从转型到现在,范凌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虽然收入少了,眼界却更开阔了。她逐渐对自己的新身份有了认同感,不会再去在意外界的目光,“首先就把手头的事情做好。真正需要在意的是你对自己的认可。” 关于竹编的未来,范凌并不担心,“科技的发展和传统的保留是可以共存的,一方面是飞速发展的科技,另一方面,‘慢’的传统文化由于其独特的手工价值和历史背景,也会得到重视,可以与很多科技元素结合起来。我前不久还用竹篾编过一个二维码。” 人到中年,生活其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样子。就像范凌说的,自己“当个熊猫”,每天安安静静在家“玩”竹子,其实也挺好的。“手艺人多是知足常乐的人,他们更在意自己手艺高下,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充实和喜悦。” 记者手记 中年转型需要勇气,更需要好心态 目前为止,范凌的竹编作品产量并不算高,但每一件都是她认认真真“雕琢”出来的,有时候为了跟自己死磕,她会花上一周甚至半个月来完成一件作品,在手艺人的道路上,她仍在慢慢积累,在她身上感觉不到想要一蹴而就的急切。 当记者提出拍照时,她特意伸出双手对着镜头,出乎意料的是,那是一双圆润光滑、没有老茧和伤口的手。此举她是想告诉大家,做竹编真的不辛苦,也不容易受伤,大家不用太担心。 “中年危机”是近年来出现的高频词,也是当下人们不安心理的写照。人到中年才进行职场转型需要很大的勇气,加之在大都市里上班的人压力本来就大,转型更难,所以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行当,找到一门“即便是重新出发也能很快上手”的手艺。范凌认为,无论最终如何选择,平日里一定不能放弃学习,哪怕空闲时间不多也尽量学习一些新知识,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样才能“尽可能停留在自己的梦想周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