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汽摩配产业:“汽配王国”如何开疆拓土?
时间:2019-11-18 22:4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浙江正奥汽配有限公司是最早涉及铝摆臂生产的企业,图为该公司生产车间。 【产业名片】 玉环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简称“汽摩配产业”)历史悠久,自1966年创立以来,为玉环原始资本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八五”期间曾获“中国南方最大的汽配工业基地”称号。目前,玉环全市有大小汽摩配企业2300多家,产品远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2018年,玉环市汽摩配产业实现产值564.16亿元,占该市工业经济总量的34.56%。 “优胜劣汰是趋势,既然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才能创造未来。” 11月1日,记者来到浙江正奥汽配有限公司时,恰逢总经理王仁锦的“老友”哈尔滨工业大学牛军教授造访,此次他们主要围绕汽车底盘轻量化研究开发新产品。 “有路必有车,有车就有玉环汽摩配。”如今,玉环汽摩配产业几乎涵盖国内所有车型,远销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从紧固件逐渐到各类零配件,从家庭作坊到国字号基地,玉环汽摩配产业到底经历了哪些成长蜕变呢? 》》》源起 坎门渔民摸索出的产业 章国良,71岁,曾是玉环市汽摩配行业协会首届秘书长,从他工作开始,一直和玉环市汽摩配产业“打交道”。 上世纪60年代,玉环还是个小渔村,章国良回忆道:玉环的汽摩配产业发迹于1966年3月,当时玉环的船帆、棕衣、电讯三厂合并,成立坎门汽车配件合作社。1970年11月19日,该社改名为玉环县汽车配件厂,是省汽车工业公司定点厂,当年产值15.6万元,以紧固件制造为主。 玉环汽车配件厂的成立为汽摩配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并造就了一支能吃苦、善沟通的营销人员队伍。改革开放以后,正是这些人依靠在厂里积累的技术、销售等资源,纷纷自谋出路,创办了各类汽摩配生产加工企业。 “玉环汽摩配产业真正萌芽发展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坎门24个渔业村办起了渔机修配厂,业务员利用休渔的闲暇时节走出岛外,到全国各地汽车修配厂联系简单的汽配加工业务。”章国良说。 1978年,渔机修配厂员工们将市场上销售的车子进行拆卸,开始摸索里面的零配件构成,然后进行分工生产,再销往东北地区。 1980年,浙江省工业普查显示,玉环列入统计范围的社队企业200多家,其中1/4是汽摩配相关的企业,主要集聚在坎门一带。那时,玉环汽摩配产品仍以加工为主,包括东风ES140、解放CA-10B、CA-20等车型的各种管路接头、气压调节器、安全阀、油箱开关等低附加值产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玉环县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形成了汽摩配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1988年,玉环汽车配件厂产值达378.28万元,为1970年的24.25倍。 “玉环汽摩配产业能发展离不开项文龙、陈必建、杨松火这三位先驱者,当时他们分别负责汽摩配产品的技术、销售和管理。”王仁锦说。 王仁锦当时就是玉环汽车配件厂的技术员,后来他创办了浙江正奥汽配有限公司。 》》》积淀 实力领跑玉环工业经济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其他地区还处于工业萌芽期,玉环汽摩配企业就意识到:仅凭拆卸、组装式的拆仿模式非长久之计。 为此,那时一大批企业掀起了一波技术革新的“浪潮”,玉环汽摩配产值一度达到全国汽摩配产业总量的10%,也奠定了汽摩配产业在玉环的经济地位。 “那段时间,玉环汽摩配企业纷纷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引进新材料、新工艺以提高产量,提升产值。”玉环博海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海蛟说。 林海蛟凭借两台破旧的仪表机床起家,据他回忆,当时他们主要做非标件的螺丝、螺帽,一台仪表机床一天最多能搓900个产品,效率低,还不赚钱,“直到投入资金购买数控机床后,才有了转机,并开始做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和摩托车制动钳活塞、轮毂等。” 那时,浙江骆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痛下决心打破家庭制管理模式,投资5000万元,在玉环汽摩工业园区建设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公司董事长骆联盟告诉记者,他用1000万元购进了国际最先进的磷化流水线、橡胶注射机,彻底改变了生产工艺,实现了由汽车后市场向整车配套体系飞跃,并且进入了全球采购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