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徐直军:华为汽车业务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2)
时间:2019-11-08 18: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其次是打造一个智能座舱平台,核心理念是让智能座舱平台和整个智能终端生态结合起来。华为在中国、在全球都拥有大量的智能手机用户,在整个产业界建立了广泛的智能终端生态,真正实现了规模化、低成本,如今将把智能终端硬件生态、软件生态、应用生态引入到智能座舱。该公司将基于智能手机麒麟芯片和鸿蒙OS,与车企共享“1+8+N”生态、共享智能手机丰富APP生态来提升用车体验,同时开放API以使能跨终端伙伴发展智能座舱应用。 第三是通过打造VDC智能电动平台,使能车企电动汽车差异化体验创新。华为开发了一款MCU,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一个整车控制操作系统,将之开放给所有的汽车开发企业,不断提升用户差异体验。同时,其在能源方面也有着50亿美元的业务规模,能够充分利用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器件一致性,把电动化成本降下来,解决充电、电驱、电池管理的成本与性能问题。 此外,在智能网联方面,华为正致力于通过4G、5G、V2X的技术,把车与云、车与车、车与物、车与周边联接起来。同时,将提供一系列帮助车企研发创新及支持出行服务的云服务,以此来实现对所有联网车辆的有效管理,进而构建起将所有车辆都联接起来的生态。 谈市场:未来汽车价值将更多构筑在ICT技术范围 中国车企发展至今并没有自己的高端品牌(收购除外),在传统燃油车的核心部件领先厂商中也没有中国企业的影子,这也成为众多车企欢迎华为入局的另一个理由。 “没有高端品牌就没有溢价,没有溢价就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徐直军讲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他说华为会与车企一起面对这个挑战。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传统燃油车向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演进,国产汽车在发动机等核心部件上的劣势将逐渐消逝,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而更值得庆幸的是,汽车智能化所需部件,华为都能造。 未来汽车价值将更多构筑在ICT技术范围。徐直军指出,一台彻底实现无人驾驶的汽车,传统部件的价值构成只占30%-40%,其余60%-70%与电子、计算、通信、软件相关。更重要的是,尽管自动驾驶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在迈向无人驾驶这个终极目标的路上,这些增量部件就已经能够创造价值。 “换一台车的周期或许很长,但在汽车的生命周期里面,可以通过软件升级、也可以通过硬件替换来持续创造价值。大家很清楚,遵循摩尔定律,电子行业技术快速进步,成本也是迅速降低的。”他说,未来的汽车交易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车企卖出去的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持续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升级、持续获取收益。 被问及对于汽车业务的盈利预期,徐直军表示先要做好产品再言其他,现在谈盈利是不合理的,华为对此有着战略耐性。 “华为做事情,首先要把有竞争力的产品做出来,更能满足客户包括功能、性能在内的各种需求。只要做出产品竞争力,市场规模逐步就出来了,自然而然就能挣钱。现在很多商业逻辑是反着来的,首先想的是要挣多少钱,凭啥就能挣到钱呢?”他的言语依然犀利。 花絮:鸿蒙原来不叫鸿蒙 作为今年手机行业的一件大事,华为8月9日在其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了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 OS),在其公开资料中这是全球第一款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而在外界看来这是取代谷歌安卓系统的Plan B。不过你知道吗?鸿蒙原来不叫鸿蒙。 “鸿蒙不是我们取的名字,是你们取的。”徐直军在媒体圆桌上爆料说,鸿蒙原本是华为内部一个内核的一个名字,在市场监管总局注册后被媒体发现,误传为终端操作系统的名字,炒了几个月。后来考虑到给操作系统取新的名字还得重新向外界解释,最终干脆就用了鸿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