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徐直军:华为汽车业务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
时间:2019-11-08 18: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对话徐直军:华为汽车业务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
精选 2019-11-08 10:22:41
C114讯 11月7日专稿(蒋均牧)当ICT与汽车因智能网联汽车从两根跑道逐渐交融为一,华为又一次大展身手的机会来了。 从去年开始,真真假假的“华为造车”传闻被演绎得活灵活现且几经转折,让围观群众“吃瓜”吃了个饱,直至今年4月上海汽车展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以“绝不造车”一锤定音--定位于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它不仅不会化身一个颠覆者,相反还将帮助车企更好地拥抱未来。 5月27日,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签发华为组织变动文件,宣告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成立。该部门以BU的形式与运管商BG、企业BG同属一级部门,华为对汽车市场的看重可见一斑。 当然,市场信任的建立并非朝夕之功,而华为的入局将为汽车行业尤其中国车企带来怎样的改变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藉由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这个舞台,通过一场半个小时的演讲和近两个小时的媒体圆桌,徐直军把所有问题摆在台面上,掰开揉碎细细讲清楚。 “我们并没有汽车业务的盈利预期,通信业务八年当期盈亏平衡是正常,5G投入了十年产品才开始商用。对华为来说有足够耐心,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他说。 谈定位: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实际上华为并非刚刚才与汽车行业结缘,早在2013年12月就通过车载模块ME909T进军车联网市场,彼时这块业务隶属于消费者BG。不过真正下定决心全面发力汽车市场,还是从去年10月开始。 徐直军说,随着汽车和ICT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成为人类社会新的革命性发展引擎,影响远远超过两个行业本身。而正是注意到这种融合,华为在过去四到五年里,一直在探索怎么发挥在ICT行业的技术积累优势,以促进传统汽车行业走向智能网联汽车。 了解这位华为轮值董事长的人,都知道他坦率的作风,这次也不例外。他提到,探索期间华为内部也有分歧,是直接造华为品牌的车、还是为广大车企提供部件和解决方案,这样的战略决策并不好下,到了去年10月才真正厘清。 华为在汽车行业到底做什么、不做什么?在演讲和媒体圆桌中徐直军再一次明确:“华为不造车,而是聚焦ICT技术,致力于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战略选择,他解释道,中国汽车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质量基本上提升上来了、制造能力也起来了。在行业迈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的过程中,不缺汽车品牌商、不缺汽车制造商,缺的是能够面向“四化”持续提供技术和部件的企业,这些技术和部件恰好大都是华为已拥有的。 “传统机械部分不是华为的优势,你让我做底盘我做不出来,你让我做发动机我也做不出来。我们很清楚,华为擅长的就是ICT技术,跟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匹配一下,能做什么才做什么。”他说。 谈举措: EEA向CCA演进,解决方案包含五方面 今年以来,屡屡有新车企加入华为的“朋友圈”,这证明华为的定位符合汽车市场目前的期望--显然不造车的华为是大家喜爱的。 在决定了做什么、不做什么之后,怎么做就成了问题。徐直军强调,从传统燃油车走向智能网联汽车,必须进行架构的改变:“传统的E/E架构是总线加分散控制的架构,一个车上几百个控制器。而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每一台车就是一个数据中心,需要进行360度的感知、传送大量的感知信息、在采集到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推测和决策、决策还要保证准确,这都是E/E架构所无法做到的。所以现在有不少车企也在进行架构上的转型,我们提出的是将通信与计算相结合,把车做成分布式以太网+三个域控制器的架构(CCA),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持续为消费者提升体验。” 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后,华为也进一步规划了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解决方案,包含五个方面,即MDC智能驾驶平台、智能座舱平台、智能电动平台三大平台加上智能网联和云服务。 具体来说,华为希望通过MDC智能驾驶平台来建立广泛生态,最终通过开放合作以促进整个汽车产业走向智能化。其中,华为将发挥云+AI优势,打造车云协同的智能驾驶平台;与部件提供商、集成商、应用开发商等合作伙伴建立认证标准和对接流程,打造开放传感器、智能驾驶应用和执行部件三大生态。此外亦将推动面向智能驾驶的行业标准和立法落地,凝聚行业共识,共同拓展未来产业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徐直军在大会演讲中首次披露,未来华为将基于5G技术打造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天候成像,同时将利用其光电子方面专长开发激光雷达、解决当前的成本和性能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