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9合资开启,中外汽车合作共生(2)
时间:2019-09-19 18: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加速迈进合资时代。二汽与法国雪铁龙联姻成立神龙汽车,广州市与法国标致汽车达成协议,大众汽车的第二家合资公司一汽-大众成立,日系车企在中国最大的合资企业江西五十铃汽车公司在江西南昌成立、海峡两岸最大的汽车生产合资企业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一时间,合资企业风起云涌。 1994年,中国汽车的销量创纪录地飙升至134万辆。国外技术先进的新款轿车与中国过时落后的旧款车,海外车市琳琅满目的产品与中国车市枯燥单一的面容,这些对比让当时的汽车人开始思考。这一年,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规定了汽车合资企业的股比限制,其中中方股份不得低于50%;同时,同一家外国车企只能在国内建立不超过两家生产同类整车的合资企业。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完整的产业政策,明确了中国汽车产业化发展道路,在以国外零配件国内组装引进第一代产品的过程中消化吸收,加速形成自我开发能力。这一政策,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合资企业20余年。 其实,最初中国汽车工业对“合资经营”的想法很简单,主要利用市场换技术。不过,由于存在外方对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的顾虑,加上群众对汽车需求高涨反映出的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催生了国家性的政策法规。 1991-2000年这十年间,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合资爆发期。上海通用、广州本田、天津丰田、东南汽车等合资品牌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篇章。不过,合资车企成立之后不是都一帆风顺。1997年,广州标致成为第一个退出中国市场的合资汽车品牌,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昙花一现。成立之初广州标致的首款车型505SW8旅行车投产,一车难求。随后,广州标致也有505SX轿车等其他热销车型受到市场认可。但从1994年开始,广州标致便因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逐步走下坡路,当年出现了6800万的亏损,1995年亏损进一步扩大为3.2亿元。到1997年,亏损并没有扭转,反而持续扩大至29.6亿元,最终被迫宣布破产。 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外资车企对中国市场充满犹豫,是市场吸引了合资,那么在这十年里,合资为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合资企业带领着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车型产品、设计、质量工业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更让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与世界接轨。 合资竞争呈现白热化 2001年受大环境影响,汽车市场行情冷淡,车商经营陷入困境,但并没有降低外资车企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热情,外资车企依旧继续在华建立“据点”,成立合资公司。 2001年4月,长安汽车与福特汽车达成合资协议,在重庆成立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至此,世界汽车制造业巨头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前,纷纷在我国汽车市场上找到了合资的一席之地。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五年内逐步降低进口汽车关税,逐步放开进口汽车许可证配额,对外商放开汽车服务贸易市场。实际上,在2001年1月1日,我国就曾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其中轿车关税从80%-100%降低到70%-80%,同时废除车辆购置费,开征汽车购置税。 2002年10月18日,中国加入WTO后被批准的第一个汽车生产领域的中外合资项目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不过,一路高歌猛进的汽车市场在2004年突然踩了一脚刹车,轿车市场增幅下挫近50个百分点。这一年,南北大众首次步调一致做了一件事,2004年6月6日在北京国际车展闭幕时,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同时发布消息称,南北大众联手降价,共涉及9个品牌44款车型,最高降幅达到1.2万元。虽然大众汽车是这件事的背后推手,但主要原因还是当年第二季度车市销量的下滑,这次南北大众官降也成为引爆当年汽车市场官降潮的一颗惊雷。2004年除了广本、北现、长福之外,几乎所有的车企都没有完成年度销量目标,超过一百万辆的汽车产能被闲置放空。 2007年对合资领域来讲意义非凡,这一年汽车合资领域迎来了第一家突破百万辆大关的合资企业。其中,东风日产的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跻身百万辆俱乐部,为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的9年时间里,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浪潮涌入中国,海外车企在中国市场继续深耕,影响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变化。其中在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销量主要贡献来源仍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品牌。而随着全球能源日益紧张,汽车也开始酝酿能源变革,2005年、2006年间,“混合动力”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解决方案。2006年,丰田Prius正式引入了一汽生产线,由东风汽车公司自主研发的12辆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此外,随着国家开始推动汽车私人消费,汽车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出行中,中国汽车行业逐渐呈现井喷式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