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9合资开启,中外汽车合作共生
时间:2019-09-19 18: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原标题:1980-2009合资开启,中外汽车合作共生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率领代表团访华,看到位于湖北的二汽时,对中国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汽车工业颇为赞扬。在探讨重型卡车技术引进时,美国通用提出“中外合资”的合作方式。尽管当时谈判无果,但这引起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关注,他作出指示,合资经营可以办。随后,他又明确指出,轿车可以合资。 1984年1月15日,我国首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打开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大门。也是这一天,中国汽车工业史掀起合作共生新篇章,合资车企应运而生。 合资车企在中国汽车工业已有近40年,在中国汽车工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柳长庆所说,合资合作在中国整体汽车行业占位大,在销量、产值、员工等多方面创造了价值。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合资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增长至80.26%。同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也从去年的1.5%提升至如今的13%。不可否认,合资品牌已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开启合资大门 邓小平勾画出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中国汽车工业也快速启动了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 据了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1978年10月率团与中国代表团谈判重型汽车卡车技术引进,提出了一个新词joint venture,译成中文即合资经营,也就是说双方的“钱包”放在一起,共同投资办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类似于组建一个共同的“家庭”,共同承担风险。 虽然中国代表团对合资经营这一词感觉很新鲜,但觉得不太可能实现,谈判最终无果。不过他们把谈判情况上报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在简报上关于通用汽车公司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这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合作发展指明了路径。 1979年3月21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开始与全球各大车企接触,结果并不乐观。当时商用车在我国汽车市场所占的份额超过90%,其中还包括不符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型货车。这一现状让外国车企认为中国市场并不需要轿车,有的外国车企提供其淘汰过时的车型,合资合作遇到了难题。 1982年6月,中汽公司把引进轿车项目报告送到了邓小平手里,他在报告上批示“轿车可以合资”,为中国轿车生产开了绿灯,邓小平也被称为构筑中国轿车世纪的总工程师。 经过长达四年多的谈判后,1983年5月5日,美国汽车公司和北京汽车制造厂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根据协议,合营期20年,投资总额为15233万美元,其中北汽持股68.65%,美国持股31.35%。1984年1月15日,由中美合资的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家合资车企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吃“合资螃蟹”的车企,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初期异常艰难,中美双方在管理、车型开发上的矛盾一度导致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险些面临流产。1985年美方也一度提出三停一撤(停止资金投入、停止技术转让、停止人员培训和撤走美方专家),项目岌岌可危。不过,经过长达7个月的斡旋,风波平息,北京吉普回归正轨,20年的合资经营,北京吉普累计产销量72万辆。 同样是1983年,天津确定建设微型汽车生产基地,引进日本大发汽车技术,天津大发破壳而生。1984年,第一辆“黄大发”在天津下线,开始在中国各地跑了起来。从1984年9月到1999年,“黄大发”产量超过30万辆,主要供给出租行业。 1984年,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诞生,这一过程也异常艰辛。1981年1月,大众汽车集团代表团分赴北京和上海洽谈合资,并向中方提供了两款车型,一款是1978年投产的奥迪80,另一款是1981年9月即将出厂的大众桑塔纳。在对中国市场仔细考量后,最终双方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桑塔纳。1983年4月,第一辆中国生产的大众桑塔纳轿车在上海组装成功,也推动了中德双方的合作。1984年10月10日,历时6年的上海汽车与大众汽车的谈判终于有了结果,在人民大会堂,上海汽车与大众汽车正式签约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德双方各占50%股权,合作期限计划为25年。1985年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桑塔纳便是上海大众的第一款轿车,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款合资轿车。 邓小平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轿车可以合资”,开启了中国汽车合资企业的大门,让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生机。1980-1990年,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讲,既是反思的年代,更是摸索和行动的年代。中外合资车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格局。市场上从此出现不同的汽车品牌和品类,丰富了国民的出行需求。 首个汽车产业政策出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