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车内污染强制标准尽快出台 第三届 3·15汽车消费论坛暨推动车内污染强制标准出台座谈会在京召开(2)
时间:2019-09-14 22:5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种种横亘在消费者和获得车内空气质量检测间的鸿沟,导致了目前消费者走诉讼程序维权时难以成功的现状。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蒋苏华表示:“在我研究的十几个车内空气质量的司法案例中,没有一个消费者打赢了官司。”当然,他也明确指出,这并不是说这类官司消费者打不赢,但其中涉及的环节太多,稍有疏忽,一个环节的差错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另外,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污染物来源的多样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金良认为,车内空气污染源基本可以分为内饰和装饰两部分。而据张越介绍,车内空气质量的直接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内部的仪表板总成、车门内饰板、地毯、顶棚、汽车线束、座椅总成等。而除去消费者后装的饰品外,污染源还可能来自汽车外部和汽车排放物质。 改善车内空气质量需多方参与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C-ECAP管理中心宣传主管姜君在发言中指出,项目组在对市场在售的700多款车型进行检测后发现,能够达到《GB/T 27630-2011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相关规定的车型占比基本为50%,这意味着还有一半车型达不到推荐标准,整体行业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现实是,那些车内空气不达标的车型,有些依然在市场上流通。而高德地图的研究数据显示,以北京为例,每人每年在通勤拥堵上要花掉174个小时。抛开公共交通出行的占比,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停留在车内的时间,以及停留在车内的消费者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车内环境质量影响到的消费者的范围也在同步扩大。 那么,如此被千呼万唤的强制标准,目前的最新进展是什么? 据宋广生介绍,《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有些指标更加严格,也有的放宽了限制,还针对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增加了电池辐射等方面的规定,但升级为强制标准并实施的时间表目前还未可知。 对此,蒋苏华认为,推荐标准和强制标准都可以作为法官判决的依据。这并不是说强制标准的出台不迫切,但与出台的时间相比,站在一个律师的角度,修改后标准的内容,涉及数据的门槛更有意义。 对于整车厂家而言,与会嘉宾的一致观点是,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应该从源头抓起,这就需要企业在产品定义、产品设计、供应商选择、制造、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做到尊重消费者,减少污染源。正如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副秘书长武高汉所说,中国消费者目前已经进入到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阶段,在这样的阶段,消费者追求美好生活势不可挡,追求品质消费势不可挡,而健康是美好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健康就没有美好生活,没有健康就没有品质消费。(摄影:李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