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巨头缘何扎堆长沙
时间:2019-09-14 22:5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巨头缘何扎堆长沙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王晗 9月6日,知名汽车轴承供应商德国舍弗勒集团,将其智能驾驶领域独资公司和大中华区第二家研发中心落子湖南湘江新区。 无独有偶。仅仅时隔4天,9月10日,华为也将目光锁定长沙,携手湖南湘江新区共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云。 在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中,长沙是个“新兵”。但短短一年多时间,竟引得一众国内外知名企业及造车“新势力”扎堆入驻。 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的背后,长沙究竟有何吸引力? 硬件过硬 “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亮剑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智能网联站上了风口。作为中部制造重镇,长沙不甘人后。 早在2016年,时任长沙市长,现任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就结合本土汽车、北斗导航、储能电池、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基础,前瞻性地提出在湖南湘江新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经过2年建设,去年6月,湖南第一个智能系统测试区在长沙正式开放。 彼时,长沙虽然在区位、时机上不占优势,但其目标却不局限于眼前。 “我们希望通过测试服务的带动,打造出技术先进、产业配套、国际领先的智能系统创新园地。”湖南湘江新区相关负责人的一席话,意味着长沙要后来居上,就必须在“硬件”配置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事实也正是如此。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是目前国内测试场景复杂程度最高、测试道路总里程最长、研发办公配套最齐全、5G覆盖范围最广的测试区。它涵盖228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其中3.6公里双向高速测试环境及无人机测试跑道为国内独有。 从技术储备的角度而言,测试场地之于产品的意义,用“集训营”来形容再合适不过。而这个测试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非常紧密,可以提供自动驾驶乘用车、商用车、无人机、智能机械、机器人、网联通信供应商等多种系统测试服务,真正能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进入百姓生活和社会服务。 也正因其过硬的硬件配置,测试区开放不到半年,就被工信部授牌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跻身“国家队”之列。 软件够强 “五链”齐动构建良好产业生态 评价一个智能驾驶测试区是否优秀,“硬件”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但对于测试企业来说,政策、研发、人才、资金及应用场景落地等“软件”实力,则更具吸引力。 针对这些“痛点”,长沙以测试区为抓手,结合既有的产业基础、科研技术和人才资源等,在产业链、知识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上“五链”齐动,加速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今年以来,从政策、法规到路测、量产运营,长沙以湖南湘江新区为核心,与全国乃至全球智能驾驶领域相关企业加速建立完整的自动驾驶产业链。 6月21日,《长沙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以《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V2.0》为核心的6项涉及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测试的管理规程发布,长沙市一次性为5家企业发放49张测试牌照,发牌数量一跃成为全国第二。 不难发现,长沙一面想方设法促进产业发展,一面也不忘给技术研发带上“安全帽”。这在标准法规体系尚不清晰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竞争中,无疑是一个有力的“砝码”。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产业发展的试验场和催化剂。短短一年多时间,包括百度、腾讯、阿里、京东、中车、大陆、博世、地平线等智能驾驶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大小巨头蜂拥而至,开展测试1000余场,347家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关联企业集聚长沙;包括自动驾驶环卫车、自动驾驶公交车、自动驾驶重卡、自动驾驶接驳车等多种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以及全国首条开放道路智慧公交示范线、5G-V2X车路协同技术示范应用等在长沙一一落地。 “长沙在生态、资金、市场等方面拥有足够优势,即便与北京、上海这些起步更早的一线城市相比也不落下风。”在刚刚结束的2019AI CLOUD生态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对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生态活力赞赏有加。 未来可期 加速迈向“自动驾驶之城” 当平台已备,支点已成,长沙打造“自动驾驶之城”的热度不断攀升。 没有人掌握方向盘,但遇到红灯能自动刹车,感应到前方行人会避让……9月5日以来,随着智能网联道路智能化交通启动改造,梅溪湖片区智能网联试点路段便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