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时尚汽车_汽车生活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汽车零部件中外合作:向技术对等演变!(2)

当前,e平台已广泛应用在比亚迪的宋pro、秦pro、唐、元等电动车型上。正是由于e平台所拥有的领先的零部件技术开发实力,成为丰田汽车急于与比亚迪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主要动力之一。

“20多年来,比亚迪已经从技术的跟随者逐步向并肩者、引领者的角色在转变,掌握的一些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已经在业界跻身领先行列。”比亚迪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舒酉星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表示,掌握核心技术所形成的实力和竞争力,就是比亚迪对国际巨头的吸引力。

显然,比亚迪等一些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所代表的这些中外汽车零部件行业合作的新趋势,正在开启一个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新时代。

合作模式新演变

回首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中外企业合作,“市场换技术”一直是多年来的主要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换技术”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短板正在逐步显现。“很多合资合作的零部件企业或者被合同所束缚、或者自身不思进取等种种原因,缺乏自主创新,不掌握核心技术,沦为贴牌的‘打工者’,只有制造没有‘智造’,就只能永远为别人‘打工’。”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向《中国汽车报》表示。

只依靠引进技术而不自己进行创新研发只能导致技术依赖,因为这种模式不可能在从产品概念开始直到工艺设计的整个开发活动链条中贯彻自己的设想和意图,也不可能掌握这些环节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所以不仅无法创新,而且无法理解外来引进技术的真谛。

技术依赖型企业没有自主的产品概念及实现产品概念的技术能力,所以在竞争战略上会受到严重制约,更严重的是,在技术发生变化并导致市场变化时,由于近年来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及迭代的加快,落后的产品及其生产能力往往会赶不上市场的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总营收近4万亿元,但与汽车零部件行业国外企业相比,还不及国际同行业排名前五位的五家企业之和,令人汗颜。

产业发展,创新永远是第一动力。拥有领先的创新能力,才是“硬核”和实力。“丰田汽车与比亚迪签订合约开展技术对等的合作,这种技术上的强强联合,既是业界国际巨头对比亚迪20多年自主创新所拥有的技术实力的认同,也是对中外车企合作方式的创新。”舒酉星表示,这更是中国车企走向世界与更多国际巨头竞争与合作应有的作为。

近年来,国内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发生的一些新变化令人欣慰。以比亚迪为例,9年前就已开始与戴姆勒奔驰开展了“技术对等”的合作。

“技术对等”的共同研发合作,不仅体现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且其知识产权也是业界所关注的。从目前已公布的丰田汽车与比亚迪的合约内容来看,没有公布相关内容。“知识产权权属一般都会在合约中有所约定,只是有可能不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顺德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认为,双方约定知识产权权利归属是技术研发合作的先决条件之一。

一般情况下,双方会在合同中事先约定,对于共同研发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技术成果共同分享知识产权,或者约定如何分享知识产权;还有一种情况是根据双方合作技术研发或相关需要,对原先各自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单方面许可或者交叉许可,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研发效率,避免重复研发,节约资金和资源,也有利于企业及产品的效益最大化。

笔者注意到,在已公布的丰田汽车与比亚迪的合约内容中,虽然没有涉及专利等权属问题,却公开了品牌如何使用,其中称,双方合作研发的新车型将使用丰田品牌,计划于2025年前投放中国市场。

笔者查询到,至2018年底,比亚迪拥有技术人员超过3万人,2018年研发投入总额为85.36亿元,占营收比重近7%,研发费用年复合增长率达32.4%。

这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平均只有3%甚至更低相比,投入了更多,因此,收获也更多。截至2019年6月,比亚迪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6万项,其中已被授权专利超过1.7万项,在国内零部件企业乃至汽车企业中都是最多的。

在这个技术竞争的时代,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实力,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才能吸引一些国际巨头来进行技术合作或共同研发,呈现出与过去不一样的新局面。

创新发展新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