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导盲犬为什么会被拒载
时间:2019-05-20 12: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今天是全国助残日,连日来,“合肥首只导盲犬遭拒载”事件引发网友热议。 据报道,5月15日,安徽合肥视障人士吕付与艾薇乘坐一辆公交车时,遭公交司机拒载,打出租车回家又屡遭拒绝。“合肥首只导盲犬遭拒载”引发社会热议,也引起了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的高度重视。 5月17日,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将督促公交企业进一步加强对司乘人员的教育,努力为残疾人朋友乘车提供更好的服务。合肥公交集团客服中心副主任李祥斌表示,盲人乘客朋友如果证件齐全,公交驾驶员仍然拒载的话,将根据公司相关规定对驾驶员进行降星等相应的有责处理。
导盲犬不是新事物,前有赚足人眼泪的电影《导盲犬小Q》,后有媒体的报道和介绍,但这些终归是纸上谈兵。导盲犬数量很少,全国到目前为止也不过一百多只,当生活中第一次遇到真实的导盲犬时,有些人会不知所措,有些人会把它们当作一般的宠物犬。这说明,狗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变化,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早期人们养狗,多半是出于牧羊打猎等具体工作,18世纪时还出现过一种“转叉狗”,就是让狗在厨房一个轮状圆盘中不断地跑,带动肉叉转动用于烤肉。对人而言,狗的第一属性就是生产工具。时至今日,美国犬业协会的犬种标准,也是按照犬的工作性质进行分类的(狩猎、畜牧之类)。 但近代社会,绝大多数狗的角色已经从生产工具变成了生活上的伴侣。所以,今天人们接触最多的狗是宠物,谈论最多、矛盾最多的也往往是关于宠物狗的文明饲养。然而,除了普通宠物狗之外,狗又被人发展出了新的功能,即为特殊需求人群提供服务的辅助犬,比如导盲犬。 据说,19世纪就已经有人在做导盲犬训练。世界上第一所导盲犬训练学校是在一战之后的德国出现的,当时是为了帮助战争中失去眼睛的士兵。后来,这个概念被美国人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慢慢的,有六十多个国家拥有了导盲犬服务。 但导盲犬进入中国却比较晚。2004年《导盲犬小Q》上映时,我国还没有一只导盲犬。两年后,中国才有了第一家被官方批准成立的导盲犬学校——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当年年底,第一条真正的导盲犬毕业,投入使用。导盲犬从选种到训练,周期长、难度大、投入高,所以,十二年后的今天,全国的导盲犬也只有一百多只。
不管是对政策法规的制定者,还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如何与导盲犬和谐共处是一个新领域,而对普通市民来说,导盲犬也只是一个停留于媒体和电影中的概念。当合肥出现第一只导盲犬时,公交司机、出租司机的反应并不突兀,事实上,全国的导盲犬和它们的主人都有过不被公共场所接纳的经历。没有经过科学普及,公众很难把导盲犬和一般宠物犬区别对待。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焦急地指责,而应该是耐心地科学普及和法律普及。 即便美国、日本等辅助犬应用已经非常普遍的国家,对辅助犬不接纳,不理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2016年,日本一项针对导盲犬使用者的调查发现,有89.2%的盲人表示,携带导盲犬外出时有过“不愉快的体验”。其中,在餐厅等饮食店被拒绝入店的情况最多,为78.9%。另外,在酒店等住宿设施中被拒绝住宿的占33.3%。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人们对辅助犬的认识不够,过度敏感和担忧;第二,法律虽然规定了应该怎么做,但如果不遵守却无处罚。因此,除了积极推动法律的修订完善之外,日本的社会力量还会积极开展各种宣传体验活动,让社会大众对辅助犬有更深入的了解,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担忧。在今年的世界导盲犬日(4月25日)发布的调查结果中,日本餐饮店拒绝辅助犬入店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52.9%,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接纳,是从改变固有认知开始的。 (责任编辑:admin) |